韓娟
摘要:目的探討本科助產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體系設置。方法通過文獻回顧法和專題小組討論法自行設計問卷,利用問卷調查法對校園招聘現場147名對象進行調查,結果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本科助產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調查結果較好;課程體系設置中被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開設的課程中,公共基礎類課程排前5位的依次是衛生法學(14.6%)、法律(11.7%)、大學英語(11.5%)、計算機基礎(9.1%)、社會學(9.0%),醫學基礎類課程排前5位的是人體解剖學(15.0%)、生理學(13.6%)、組織胚胎學(12.3%)、病理學(12.2%)、醫學遺傳學(9.3%),專業類課程排前5位的是助產學(10.4%)、婦產科護理學(10.1%)、婦幼保健學(9.0%)、兒科護理學(8.5%)、急救護理學(8.2%),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排前3位的是護士人文修養(21.0%)、護理心理學(20.6%)、護理倫理學(14.2%),實習的科室依次是產房(23.2%)、婦產科(22.3%)、兒科(20.9%)、其他科室(13.8%)、內科(12.1%)、外科(7.7%)。結論本科助產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進一步完善,以求更符合我國實際;本科助產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調查符合助產學專業特點,可為開設本科助產學專業提供課程設置依據。
關鍵詞:教育,醫學,本科;助產學;課程
引言
WHO指出全球每年有超過50萬婦女在懷孕和分娩時死亡,另有800萬人產生并發癥。母嬰安全代表著一個國家的醫療衛生和婦幼保健水平。“世界需要助產士———現在比任何時候更迫切”,這是ICM2010年國際助產士節的主題。助產士在減少孕產婦死亡和患病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核心勝任力是保障母嬰安全和提高助產服務質量的關鍵。國際助產士聯盟將核心勝任力定義為“在助產教育和實踐背景下,助產從業人員能夠勝任助產崗位所表現出來的知識、專業行為和專科技能的綜合能力”。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本研究隨機選取147人參與此次調查,其中用人單位管理人員43人(29%),教師11人(7%),學生73人(50%),其他職業的為20人(14%)。
1.2調查工具
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專題小組討論自行設計問卷。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被調查對象的職業身份、對助產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評價、助產學專業需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醫學基礎課、護理助產學專業課、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助產學專業實習科室建議。該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為0.85,內容包括基本信息、本科助產學專業培養目標及課程設置等。
1.3資料收集方法
由研究者本人對調查人員進行培訓,選擇校園招聘會現場的用人單位及在校學生現場發放并回收問卷。共發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47份,有效回收率為91.9%。
1.4統計分析方法
問卷現由研究者進行整理核對,無誤后雙人輸入數據確保輸入準確性。數據分析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
2結果
2.1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養、人文關懷素養、科學素養、職業道德、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循證護理思維、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科研思維;掌握護理學、助產學、婦幼保健學等與助產相關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有獨立承擔臨床助產工作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具備初步的教學、管理和科研能力;能在各類醫療、預防、衛生保健機構從事臨床助產、母嬰預防保健和計劃生育等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業型人才。
2.2公共基礎類課程
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開設的公共基礎類課程排前5位的依次是衛生法學、法律、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社會學,而排在后3位的是軍事理論、高等數學、哲學。
2.3助產學專業類課程被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開設
被調查者認為有必要開設的專業類課程排在前5位的是助產學、婦產科護理學、婦幼保健學、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排在最后5位的是精神科護理學、五官科護理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學、中醫護理學。
3討論
3.1加強法制觀念發展多種職業能力
在本研究中,被調查對象認為有必要開設的公共基礎類課程最多的是衛生法學、法律課程,考慮與當前的醫療環境有關。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加深,在醫療護理過程中,醫患關系復雜多變,作為醫護工作人員,掌握一些法律常識能幫助更妥善地處理護患關系,更好地保護護患雙方的利益。而隨著我國護理事業的發展,逐漸與國際接軌,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英語成為越來越多醫護工作者必須掌握的職業能力之一;同時隨著現代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計算機的使用也已成為醫院工作應具備的重要技能。社會學是從社會整體概念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的綜合性學科,社會學能幫助助產士更好地理解護患關系,與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而軍事理論、高等數學、哲學等課程與醫療行業專業要求不統一,使用不廣泛,對助產士來說,學習的意義不明顯。
3.2助產學專業實踐要求高專業特色明顯
助產學專業實踐性、實用性要求高。根據國際助產士聯盟對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的要求,助產士應具備孕期保健、分娩期保健、產后保健、新生兒保健及公共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識。助產學、婦產科護理學、婦幼保健學、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是助產士理應具備的專業知識,對助產士核心勝任力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精神科護理學、五官科護理學、老年護理學、社區護理學、中醫護理學分科明顯,更適合于普通的護士或具體科室的學習。本調查結果與國際助產士聯盟的要求基本吻合,可為本科院校安排授課時數時提供依據。
3.3實習科室選擇應更具針對性
助產學專業雖長期從屬于護理專業,但其專業實踐性、技術性要求更高,因此在選擇實習科室時,更傾向于選擇與助產工作聯系緊密的科室,如產科、婦產科、兒科等,而外科、內科、其他科室可能因其與助產工作要求有較大區別。所以大多數被調查對象認為這些科室沒有產科、婦產科、兒科的實習必要性高。本研究結果可為本科院校在安排助產學專業學生各科室的實習時間長短上提供依據。
結語
目前我國助產學專業教育與國外相比,教育起點低,課程設置、規范化培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有必要計劃性地發展助產學專業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只有發展高水平、高質量的助產學專業教育,才能高效推進助產事業的發展。本研究結果基本符合我國實際,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能準確定位本科助產學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課程設置的調查結果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吻合,能體現出專業特點,符合專業要求。值得一提的是,科研能力也是人才培養目標中要求具備的能力,但在本研究中,選擇《醫學統計學》這一科研基礎課的頻數較少,反映出被調查對象的科研意識薄弱,需要教學工作者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重視培養學生科研意識,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隨著大健康時代的來臨,國家急需大批的高素質應用型助產人才。通過應用型本科助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進一步提升高素質本科助產人才的培養能力,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衛生保健事業發展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健康個性相統一的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本科助產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湯嘉琛.警惕“兩孩時代”的助產士缺口[J].中國衛生人才,2014(6):14.
[2]郭桂芳,孫宏玉,朱秀.我國助產教育的現狀與發展[J].中華護理教育,2010,7(7):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