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菁
摘要:《中國好聲音》開播以來收獲了經濟利益和名譽,無論是電視臺還是社會都獲得了巨大效益,然而仍有值得提升的地方。《中國好聲音》要想成為常青樹,仍需一系列新的品牌延伸策略與方案。
關鍵詞:品牌延伸;經營;策略
《中國好聲音》節目所取得的效益無可爭議,無論是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冠名權帶來的效益,還是贊助商的經濟收益和創造的政府稅收,都是《中國好聲音》節目所帶來的結果。
首創新型“制播分離”模式,賺取巨額的廣告費,打響贊助品牌的知名度,先聲奪人,都是《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先進之處,《中國好聲音》光靠這一點就賺足了噱頭,成為中國電視節目行業在賽制這一方面的革新者和領頭羊。而一個節目要想走得長遠,離不開變革與創新,如何延續《中國好聲音》品牌是該節目想要成為常青樹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是要避免現今出現的問題:學員身份引發質疑、故事化操作過度、賽制存在漏洞等已經顯現出來的問題主辦方要及時有效地去解決。時刻記住節目的特質就在于真善美,不可過多地去人為操作。二是注重創新、做出改變。一檔節目如若一成不變地一年接著一年播,觀眾必然會產生厭煩心理以及審美疲勞,此時電視節目的創新尤為重要。無論是賽制上的創新還是嘉賓輪換或是形式上的突破,每一年有所不同的《中國好聲音》才會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三是如今的《中國好聲音》急需尋找新的賣點來度過這一段疲軟期,而在我看來,新的賣點可以是以《中國好聲音》為主體,發展一系列的文化產業。如以《中國好聲音》冠名辦一個培訓機構、接納所有有音樂夢想的孩子進來學習、提升音樂素養。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一些《中國好聲音》相關周邊的制作,如《中國好聲音》牌的音響、耳機等,讓《中國好聲音》滲透到大眾的生活中。四是還可以選擇以《中國好聲音》的名義做公益:如為聾啞兒童捐款,進行公益演出等方式。把大眾的注意力留住,留在《中國好聲音》上。
與新媒體結合,雙管齊下,跨媒體延伸也尤為重要。綜藝節目比較常見的跨媒體延伸就是圖書、電影、新媒體等方面。推出同名電影或紀錄片,記錄《中國好聲音》節目的臺前幕后,每一位選手的成長蛻變過程。或推出《中國好聲音》系列圖書集,在各大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除此之外,還可以設計一些有關《中國好聲音》的手機或電腦游戲,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在如今短視頻盛行的時代里通過短視頻流量來擴大《中國好聲音》的知名度以及瀏覽量。《中國好聲音》還可以與微博、騰訊視頻等熱門App展開合作,投放帶有《中國好聲音》文字的開屏背景畫面,借助新媒體的平臺與技術優勢,實現品牌資源的有效整合,在與受眾的全方位互動中打造一檔新媒體聯動的節目。為了節目的可持續發展,制定一系列拉長后續產業鏈條的計劃,包括國內、國際巡演,為選手推出唱片,線上線下互動,各地路演等等。可邀請《中國好聲音》優秀選手共同表演音樂劇,在劇場里展現歌唱的魅力。節目組還應該與時俱進,積極與移動運營商展開合作,不斷地拓展好音樂的衍生市場。比如與移動運營商合作開啟付費彩鈴業務,不僅能拓展節目的收益空問,而且能夠提高學員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中國好聲音》還可以與QQ音樂展開合作,學員所演唱的歌曲都可以同步上傳到此類音樂平臺上,且具有獨家音樂版權,有效地確保了《中國好聲音》產品的高品質。對受眾需求進行深入分析,進而明確市場定位和營銷定位,并為打造網絡衍生節目創造良好條件。推出與《中國好聲音》有關的衍生節目、系列節目,比如可以做一檔《搜索好聲音》的節目,去各地尋找唱功好的歌手,并給他們參加《中國好聲音》節目的機會,讓更多的人能參與進來。還可以做一檔《探秘好聲音》的節目,拍攝一些選手在后臺準備以及采訪的畫面,選手親朋好友的采訪,還可以是選手在進入導師戰隊之后日常訓練、生活的紀實拍攝,豐富節目的內容,強化品牌效應。
看過《中國好聲音》的觀眾,對節目中主持人華少的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華少在節目中念廣告詞的速度一時問引起了巨大關注,節目組應充分利用這個客觀條件,打造好“中國語速”這一品牌。最大地發揮品牌效應,打造主持人特色,吸引受眾。打造娛樂公司也是不錯的選擇,節目制作方可以創建娛樂公司,與《中國好聲音》參賽選手簽約,招收練習生,培養練習生,圍繞“培育實力歌手”原則打造星工廠。最后一點則是與社交媒體聯動。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與社交媒體的聯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傳統電視媒體傳播優勢的實現主要依賴于受眾群體。尊重受眾主體性,才能調動他們信息傳播與分享的積極性。在充分互動的世界中,各類社交媒體憑借自身平臺優勢和傳播特色與節目呈現一個合作過程,受眾成為節目品牌的潛在“推手”。
參考文獻:
[1]趙銘瑋.淺析《中國好聲音》的價值與局限[J].新西部下月半,2015,(6):1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