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健
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應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整合教師資源實現全員育人,銜接教育環節實現全過程育人,改善教育手段實現全方位育人。從現實出發,分析了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困境。并進一步提出應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為主體,明確育人責任清單,頂層設計育人環節,協同各方育人資源,建立健全相關制度,真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高校思政工作“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則,發揮包括心理學在內等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強調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為思政工作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進一步整合資源,切實發揮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的作用。
一、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創新
“三全育人”是整合教師資源、發揮教育合力、提升育人質量的重要舉措。“三全育人”堅持立德樹人,致力于培養擁有健全人格和全面素質的時代新人。《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疾控發〔2016〕77號)指明心理健康工作的基本原則包括“預防為主”“分類指導”。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根本在于“整合”以形成育人“合力”。
(一)整合教師資源實現全員育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面向少數的心理問題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立足于維護和諧穩定,幫助學生適應高校人才培養,適應社會現實,成為社會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標,決定了其工作的復雜性。僅依靠從事心理輔導與咨詢服務的專職教師,難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三全育人”理念倡導充分調動一切教師資源,全體教職工在各自工作領域,對學生認知、情緒、意志、自我評價、人際交往等各方面施加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引導學生適應發展、完善人格。
(二)銜接教育環節實現全過程育人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學生在校學習的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成長性問題,要把握住不同問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機。僅依靠新生年級開設心理健康課不可能一勞永逸,或提前解決問題。“三全育人”理念倡導將立德樹人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心理健康教育也應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學生成長的全過程, 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形成全領域、連續性的育人機制。
(三)調和教育手段實現全方位育人
教育不限于教學,教育資源不限于校內,對學生的影響也不限于學校給予的正向影響。“三全育人”理念倡導構筑多維并進、綜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個體心理健康受學校、家庭、社會等環境因素影響,又與本人的性格、面臨的壓力等因素有關。心理健康教育應當綜合考慮這些影響因素,發揮多維度的合力,而不是讓其他因素削弱學校教育的正向影響。
二、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困境
“三全育人”注重整體功能發揮,強調力量整合和協同育人。整體不是部分的簡單疊加,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全體教師、各種方法和手段的簡單組合。
(一)如何形成育人合力而非責任的分散
全員育人是要強化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的意識,充分發掘其潛能,從不同的角度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做出貢獻。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仍不夠完善,高校各部門之間、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沒有形成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分工,融洽度不夠,就難以做到各司其職、信息互通、形成合力,教育資源也無法達到最優配置,難以收到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一刀切”式不加以區分地要求全體教師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對非心理學專業教師而言,容易迷茫,不知工作從何開展;對專門從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師而言,容易形成責任的分散,產生思想松懈,心理健康教育反而達不到預期效果。
(二)如何做到育人環節銜接而非內容堆砌
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學生成長過程,需要思考如何實現各環節有效銜接的問題。高校學科教學有其自身規律,首先強調的是實現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常常忽略情感目標,即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溝通交流、團結合作,體驗積極情感,獲得成就感。學生管理教師更多參與學生成長過程,但受所學專業限制和日常管理工作思維定式,容易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簡單等同于一般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體規劃的缺乏,會導致表面上看,覆蓋各年級學生開展工作,但實際效果不佳。
(三)如何實現有機聯動而非流于形式
全方位育人意味著發揮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不同領域在維護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實現互動,相互補充、相互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受班級人數的限制,實踐環節難以實施,學生難以實現用學到的心理健康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外實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成為課堂的補充。然而由于缺乏專業指導和規劃,心理健康課外活動形式大于內容,雖然熱鬧、有趣,但難以取得實效。
三、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探究
真正實現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強化整體觀,從學校立德樹人和學生心理發展的全局考慮問題。
(一)明確育人責任清單
針對可能存在的教育力量分散、教育意識不足等問題,高校可以依據自身師資情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責任清單。明確心理健康中心、學生處、教學系部及其他相關部門教師的責任,在全體教職工中提高育人意識,增強育人氛圍。心理健康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心理健康中心教師要切實肩負起責任,幫助全體教師明白自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所能做的工作,必要時教給他們一定的心理學工作方法,促進部門之間工作融合、信息互通,真正形成合力。
(二)頂層設計育人環節
要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個系統建設來統籌規劃,整體實施。充分發揮心理健康中心專職教師的骨干作用,從整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進行頂層設計,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統框架。一些院校考慮到心理健康工作的延續性,將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分布到各個年級開設。心理健康中心在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的主要課題時要注意課題之間的邏輯關系,根據心理咨詢常見問題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形成心理健康選修課、心理社團活動的主題框架,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豐富性、預防性和實用性。
(三)協同各方育人資源
心理健康中心要發揮協同各方、整合資源的作用。校內除了明確教師育人責任,還應打造一支專業性較強的學生心理委員隊伍,并為學生心理社團開展活動提供專業指導。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將心理健康工作與信息化手段融合,打造有溫度的網絡育人平臺。在開展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時,確保家校聯合,第一時間互通信息,合力育人。心理健康中心要發掘育人的社會資源,并與有關醫院暢通就醫渠道。
(四)建立健全相關制度
構建心理健康教育“三全育人”指標,依制度辦事,依制度考核,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得以長遠穩定開展的重要措施。以上意見建議最終都要通過建章立制,推動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實落細。
四、結語
綜上,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為主體,調動全體教職工的力量,整體設計教育環節,挖掘各領域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隊伍、探索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載體,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才能形成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開展。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