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成
數學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數學教學是教師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一種知識動態形成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將素質教育理念倡導的生本思想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知識和練習設計中充分體現出來。練習是學生學習活動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知識的拓展,所以本文我就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探究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課堂練習。
一、培養運算習慣,減少運算錯誤
事實上,很多時候學生運算結果的錯誤并不是學生不會造成的,而是學生粗心大意、不認真,而這些壞習慣一旦形成,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都會有很大的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教師能夠從小引導和幫助學生,讓學生在審題、運算、檢驗多個環節都養成良好的習慣,以提高計算結果準確性的同時,讓學生能夠避免不必要錯誤的發生。
例如,在教學“8乘以3的積再除以6得多少”這個題目時,我就要求學生先審題,審出關鍵字“再”,讓學生明白是先算8×3,再算除法。然后在運算的過程中讓學生分步計算,讓學生先寫8×3=24,再寫24÷6=4,而不是讓學生直接寫8×3÷6,讓學生明白分步計算中每一步對了都能得分,直接寫答案容易出錯;讓學生再算出答案4之后,再進行檢驗,仔細讀題看看自己寫的算式是不是題目要求的,算的答案對不對。經過這樣一個嚴謹的審題、計算、檢驗的過程之后,學生計算的準確率當然會提高,久而久之,學生就養成了做題認真審題,仔細計算,仔細檢驗的好習慣,當然也就能夠提高做題的準確率了。
二、創設實物教學,提升自主思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而且注意力不會長時間集中,容易做小動作,說悄悄話,對教師和家長的依賴性比較高,也不能主動地去學習,乘除法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比較困難的數學知識,學起來比較難理解,也很難輕松掌握。因此,需要教師落實實物教學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對乘除法運算有自己的認識,而且能夠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逐漸擺脫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更集中精力地去學習,規避搞小動作、東張西望等問題的發生。
例如,在教學“將10個蘋果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人分幾個?”這樣的題目時,我就讓學生拿10根粉筆,分給5位同學,讓同學們在分的過程中明白什么是除法,怎么分,知道2是10[÷]5得到的,而且遇到分蘋果、分東西這樣的題目都是除法運算。這樣一來,當學生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也就能快速列算式、快速運算了。
三、巧用技巧糾錯,提高計算技巧
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糾錯與修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為學生樹立“錯誤”是驅動我們正確認知與提升能力的過程,以此避免因為錯誤而打擊到學生的學習信心與積極性。同樣,教師也要充分利用學生錯誤的例子,提倡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自主交流與分組探究。最后,通過教師講評的方式,深化學生的認知與理解,以便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運算技巧與學習自信心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簡便算法”內容中,我就為學生布置了674-98的計算任務。有的同學的計算方式是674-100+2=576,有的同學的計算方式則是674-100-2。面對這種情況,我先給了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分析與交流,對比兩種不同的方法。然后,我舉例說明:“我帶了674元人民幣去超市,買了98(-98)元東西,用100元(-100)付款,然后,超市應該給我2元(+2),所以2元要加。”這樣,以生活的例子為教學引導,非常利于學生理解,也能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實際應用的思考。接下來,我再進行多加少減、少減再減等簡便方法的教學,就會降低難度,也就間接達到了提高學生運算技巧的教學目的。
總而言之,課堂練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能夠給小學數學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砥礪前行,不斷探索與開發新型的教學模式,設計出更多的課堂練習教學的實施方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效率。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