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牡丹
通過繪畫語言的運用來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應是美術鑒賞課的本質。本文基于高中美術鑒賞課程內容,對如何引導學生鑒賞中西方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元素做簡要分析。
一、分析藝術作品
(一)構圖
分析藝術作品中的構圖美,首先要從中西方繪畫的構圖差異切入。中西方構圖以及空間上之所以會存在差異就在于兩者的固有思維、審美方式以及藝術觀念等不同,如中國繪畫更強調畫家自身情感的書法,具有主觀性,所以在構圖中很難發現有科學的透視觀,而是在一幅作品中會出現多個視點。而西方畫則偏向于理性,在藝術作品往往體現著他們追求科學的精神。傳統的西方繪畫強調真實性,畫家都是在表現他們眼中看到的事物,且并沒有中國畫中的多個視點,可以說他們遵循的是平行透視的原理,通過光線的明暗、透視和構圖等方式創造出一幅佳作。
(二)造型
在講解繪畫作品時,教師絕不能忽視其中的造型美。造型美是對形式美中其他方面的集中體現,其中便包含了色彩和線條。首先從題材來劃分,繪畫可以分為人物、風景、山水、花鳥、宗教等,以人物畫為例,在鑒賞人物畫時,首先需要關注的是人物的造型,不管是中國的工筆肖像、寫意人物畫,還是西方的古典寫實人物畫,都在人物造型上做足了文章。比如安格爾在人物形象的表現手法上就采取了古典主義的寫實,第一次接觸其作品時,會發現畫中人物的上體超出了常人的應有長度,像是《大宮女》這幅畫在其展出時便受到了傳統畫派的極力反對,但也正是這拉長的腰身體現著安格爾對于美的獨特要求,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藝術特點。
(三)線條
線是劃分點與面的一個基本單位,可以說,線條是被用來體現一位畫家的功力與修養的評判標準也不為過。比如北宋畫家武宗元的《朝元仙杖圖》就是一幅對線條運用到極致的作品,這幅畫完全采用白描的形式,筆斷意連、彼此呼應,畫面中的線條疏密得當,既吸取了唐代的筆法,也體現了宋代的細密頓挫,使整幅作品都變得渾厚且沉著有力。在西方繪畫中,文藝復興時期的德國畫家丟勒可以說對線條的運用達到了極致。例如,在《母親》這幅作品中,準確明快的線條,突出人物的個性且充滿張力,將母親飽經滄桑的神態和性格表現了出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額頭上的皺紋、炯爍的延伸、緊閉的雙唇以及突出的顴骨都體現了畫家對線條的把握得當,再加上對頸部的復雜刻畫,使上下兩部分形成了鮮明對比,從而造就了這幅栩栩如生的作品。
(四)色彩
色彩在中國畫中多體現為水墨與丹青兩種,即通過墨色來描繪物體的形象,雖然只有一種顏色,但仍然能看出千百種變化。例如,在《富春山居圖》中,作品描繪的是富春江一帶的秋景,在構圖上選擇了散點透視的傳統方法。其獨特之處在于通過濃墨來表現樹的枝干,又通過濃墨點來區分山石與樹木,其中山體又通過淡墨進行渲染,將遠處的山體表現得出神入化,形成了空間感。西方繪畫則更看重事物的本色,通過油彩來賦予事物形象獨特的光感和運動感。印象派大師梵高可以說是西方繪畫色彩運用的代表,如《星月圖》這幅作品,夜空主要運用了高純度的藍色,夾雜些許紫色,使原本安詳的夜空仿佛含有一種焦躁不安;至于對月亮的表現則更加突出,除了高純度的黃色來描繪月暈,還在中心運用了紅色,給觀者以心潮澎湃之感。
(五)材質與肌理
從材質上看,繪畫有中國畫、水彩、油畫、版畫、水粉等很多種,且每一種繪畫都需要用其獨特的材料,這也正是為什么會有千差萬別的畫面效果。以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文房四寶、生宣和熟宣是必備的,用帶有墨色的毛筆在宣紙上一點,墨的周圍便會出現水痕,接著再用蘸過純墨的毛筆點一下,水痕也不會被覆蓋,這便是國畫中墨與水比例的巧妙運用。以西方油畫來看,其材質和肌理美在于顏料的穩定性比較強,這使很多藝術作品都能夠保持它原有的風貌。比如有些作品在遠觀時會感覺很光滑,在等到近距離觀察時,會發現其筆觸和材質還是比較明顯的。從以上幾種繪畫形式語言來看,它們在每一件藝術作品中都是相輔相成的,而教師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也一定要讓學生了解中西方的繪畫發展,在積累中不斷提高審美素養。
二、強化形式美鑒賞能力的教學實踐
(一)以教材為基礎,結合學情加以取舍
在現階段的課堂教學中,提倡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我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多以談話交流的方式進行美術鑒賞互動。如首先與學生交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美術鑒賞的認識,與此同時也能對學生的基本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挖掘和取舍,盡量做到因材施教,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從傳統走向現代——印象派與后印象派》一課中,教師讓學生對莫奈的《日出·印象》進行分析,學生大多都會側重談這幅作品給自己帶來的感受,而具體是哪些方面給他的感覺卻很難說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形式因素方面引導學生分析,接著再談情感體驗。最后在總結過程中將本節課中出現的作品用多媒體呈現,引導學生總結這些美術形式語言,使學生的美術鑒賞素養得到提升。
(二)多種方法導入新課
如何能夠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這取決于課堂教學的導入。作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美術鑒賞課中也有著很多種導入方式,如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必須在熟悉且充分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審美水平找到最佳切入點,這樣才能夠使課堂導入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效果。
(三)根據學生主觀認識,提高審美能力
形式美鑒賞是美術鑒賞能力中的一種,相較于其他,這種鑒賞方式更適合學生學習和理解。形式美作為藝術作品中的基本組成要素,培養學生的形式美鑒賞能力并不僅限于形式因素,更多是通過對形式美的分析引導學生去感知藝術家的情感,從而產生共鳴。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通過培養學生的形式美鑒賞能力,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有所用,而且可以使學生的審美感受更加敏銳和豐富,與課程標準中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操達成一致。
(責編 ?張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