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宇
摘要:隨著時代飛快的發展,我國也深入的開展對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逐漸走向一種以社會公平為基礎的資助高校貧困學生的模式,保障那些條件困苦的學生可以有學上,國家資助育人的這種模式更具體的體現出了教育的公平制度,有利于貧困的大學更好的受到教育。本篇文章就以大學中家庭條件比差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首先對資助育人的制度具有的優勢進行分析,并且建立完善的高校貧困學生資助的新體系,徹底解決大學生求學的后顧之憂。
關鍵詞:“資助育人”的新模式;貧困大學生資助
前言:我國現階段的情況是,高等教育已經接近大眾化,在其過程中做好高等院校資貧困大學生的工作,已經是實現大學生成才的關鍵所在了,資助貧困大學生工作的意義是維護教育的公平與促進社會的和諧。在當下,把資助工作的重點放在公平和效率以及大學生的發展上,相關部門也在不停的完善和改革資助的策略。各大院校也在根據政策的實施情況不斷的更新資助的策略,這樣可以更好的幫助大學生樹立成才的目標。怎樣可以滿足貧困大學生的現實要求,把資助工作如何做到更合理,這些問題依舊是相關部門值得研究的熱點。
一、“資助育人”策略的現狀
我國的教育在逐漸大眾化與不斷改革的過程中,逐漸建設完善一種社會公平模式,是貧困學生資助模式的基本導向,這樣可以保障學生不會因為經濟的問題導致輟學,這樣資助育人的模式把教育的公平機制體現的淋漓盡致,繼而完成大學生成長需求的模式。針對我國的高校的對學生采用的“資助育人”制度來說,首先建立了系統化的資助模式把獎、助、免、勤、貸五項制定落實完成,例如國家助學金和國家獎學金以及國家勵志獎學金等獎學金模式的資助,完善社會幫助模式和獲取助學貸款的渠道比較通暢,還有每個高校建設貧困補助與貧困學費減免以及勤工儉學等的制度,對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有很大的幫助,大幅度的緩解了經濟困難學生上學的壓力。在我國資助貧困學生的制度,最主要的體現就是助學貸款與助學金,資助的實施覆蓋已經非常的全面了[1]。但在現實情況看,資助資金分配的合理程度,能不能解決大學生的實際問題,是否符合大學生在生活過程中的需求,資助模式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動力與潛能,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我國教育有關部門需要考慮的重點,也需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2007年我國頒發了有關貧困大學生資助的政策并且指出,一定要增加資助的力度,采取拓展的資助方式,資助的新內涵是培養人才。高校要把資助的政策為基礎,還要對學生進行日常教育與關懷,這樣可以符合學生不同的需求。在目前情況來看,高校開展的資助工作是把物資發放到學生手中,不夠重視對學生的心理疏導與精神的引導,這種資助的模式在方法上還是不夠成熟的。大學生的心理與生理都是比較成熟的,采取資助的措施不能只體現在物資的輸送方面,更重要的是從精神引導與心理上的教育進行精神層面的資助,讓當代大學生樹立回報祖國、回報社會、不斷進取的精神。
二、目前資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生認定的工作比較復雜
貧困生認定的準確程度決定著資助工作落實的質量。我國當下的情況是,教育部門對貧困生的認定的依據是:學生提交的當地民政開具的貧困證明。但很多的當地基層部門對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不是很了解,還有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審核不夠準確,獲取貧困證明很容易。與此同時,地區的不同貧困標準的審核也是不同的,就算在一個省的地區也會存在經濟差異過大與消費水品不同的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學生提交的貧困證明也不是很具有說服力,帶給教育部門的認證工作很多的困難[2]。除此之外,在貧困生認證過程還要進行公開學生的家庭情況,展開全班投票機制,甚至還要進行貧困演講,暴露學生的家庭隱私,處理不好就會傷及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帶來心理的陰影。
(二)無償資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在當下,高校的資助工作開展的方式很單一,大部分的資助都是無償的,比如: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等。資助的額度比較大,導致學生懶惰的不良習慣,讓學生不愿意去改變現狀,有些學生還會提交假的貧困證明,違背了資助的意義。
(三)提高精神的資助
高校長期缺乏政治教育的精神資助想象,資助大部分都是提供物質的幫助,缺少精神層面的資助與扶持。部分大學覺得自己得到資助是理所當然的,不存在感恩之心,用獲得的資助進行奢侈消費,不利用在學習方面,不交付學費。還有些大學生不按時歸還助學貸款。這類大學生都有著精神上的貧困,需要高校進行精神層面的資助。
三、高校資助的新模式
(一)貧困認定準確的機制
可以讓真正需要資助的大學生得到國家的幫助,首要任務就是把貧困認定機制做到完善。光憑借當地有關部門出示貧困證明不可全面反映出貧困大學生的實際家庭情況。為此,貧困的認定應該制定三級認定流程。高校每個學期開展對大學生的貧苦調查,每個學生提及貧困證明時要根據學生的日常消費,評定貧困學生,然后進行貧困等級劃分,高校再結合家庭的多種情況綜合評定貧困學生,完成貧困認定工作。對于提交假的資料與揮霍金錢的學生,應該采取追回資金與取消資助的評選資格的方法。另外,還應該把貧困大學生的動態建立成數據庫模式,及時的更新大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
(二)資助工作結合勵志與誠信教育
我國的資助事業不光是為了解決學生的上學、生活等問題,更核心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全面的發展。無償的資助會讓學生產生貪婪、懶惰等行為。所以高校在資金資助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徹底的從精神上也脫貧,讓學生在平凡的日子中不斷的努力,腳踏實地、勇于創新。大學要舉辦一些關于誠信教育的主題活動,讓大學生變成注重承諾的人,促使學生對社會與學校以及家人抱有感恩之心[3]。
(三)幫助提高貧困生的各項能力
要想培育出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就要提高資助育人的效率工作,高校應該開辟新的道路,把有償資助和無償資助綜合運用,提升學生的自身動力,促使學生全方面的脫貧。比如,開展“四個一”活動,要求貧困大學生進行一項體育運動、閱讀一個小時、參加一次公益活動、精通一項專業技能,為學校的發展作出貢獻。
結論:由于每個高校的政策和資源的不同,導致資助學生的資金金額有所不同。在我國當下的情況,國內大部分的高校都采取擴招的政策,貧困大學生的數量呈增長的趨勢,要想更合理的幫助大學生,一直是有關部門研究的重點問題。本通過分析現階段資助的現狀,構建了新的“資助育人”模式,解決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參考文獻:
[1]彭艷.“微時代”下高校貧困生資助育人新模式的研究與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108-109.
[2]張瑤,樊志峰.高校經濟困難學生發展型資助育人新模式的實踐初探[J].西部素質教育,2018,v.4(10):103-104.
[3]狄嬌,姜俊玲.貧困大學生“四位一體”資助育人模式探析——基于提升育人效能的視角[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10):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