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全民共奔小康是我黨的執政理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不遺余力地做好精準脫貧事業,全力以赴打贏攻堅脫貧之戰。文章結合工作經驗,淺談完善扶貧資金監管制度助力精準脫貧。
關鍵詞:扶貧;資金監管;精準脫貧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外界的經濟往來,文化交流較早,經濟活躍,社會生產力水平較高。中西部地區,因為歷史原因、文化差異及地理環境等因素,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貧困區域較為集中。十九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要轉變以往的“數字脫貧”,轉化為“真脫貧、脫真貧”。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成本越高,而其功能成效也不斷降低。
一、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常言說:“救急不救窮”。這里的窮,指的是思想意識方面的“窮”,思維觀念上的“窮”。在扶貧工作中,某些貧困地區由于交通閉塞,教育落后與外界信息、物質等交流極少,因而當地的貧困群眾,思想觀念十分陳舊。扶貧資金發放到貧困群眾手上后,有的貧困戶第一時問想到的不是將其運用到生產之中,也不是將其存放起來作為家庭的備用金、急用金.而是將其快速的揮霍一空,購買生活消費品,胡吃海喝,甚至用于酗酒、賭博等等。這樣的貧困是深入到內心的貧困,對于這樣的貧困戶,要打好脫貧攻堅之戰,實現精準脫貧,就不能無限制地為其投入資金。扶貧資金投入過多,不僅起不到改善貧困的基本成效,還會讓內心貧困的人口滋生“等靠要”的消極思想,而一旦形成了這種依賴思想,就很難使其走向獨立,成長為精神上的強者,物質上的富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人皆有好逸惡勞的本性,學習或工作是逆向的過程,帶給人充實快樂的同時,也給人帶來煩惱、苦悶。思想上的貧困,知識上的貧困,應通過其他方式循序漸進的遞進,以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開展。完善扶貧資金的監管,應從資金的使用途徑上人手,結合扶貧地區的實際情況,實現扶貧資金的高效使用,才能因地制宜地做好資金的監管工作。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要轉變以往在資金使用過程中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措施,讓扶貧資金成為貧困地區脫貧的起點。對于教育落后的地區,扶貧可改為“扶智”,應將扶貧資金盡可能投入到教育領域,將資金轉化為知識,以知識而創造財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發展模式。對于因思想陳舊而缺乏進取心的貧困戶,要將扶貧改為“扶志”,讓這部分貧困戶豐富精神世界,變被動為主動,從要我脫貧搖身變為我要脫貧。貧困戶是脫貧的主體,是決定脫貧攻堅戰能否獲勝的關鍵節點。“扶志”過程中,不能以資金入股等方式,讓貧閑戶坐享其成,要讓其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以勞動來充實自我,以勞動來創造財富,如此才能真正由內而外的做到脫貧、扶貧。
二、嚴格問責微腐敗
實施全面的監督執紀問責,讓廣大鄉鎮、農村一級的“微腐敗”現象,不再成為精準脫貧戰略實踐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障礙”。我國人口眾多,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在廣大的貧困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較為落后、保守,法律意識淡薄,也缺乏對國家大政方針的基本了解。思想意識是個體行為模式的指南。越是貧困的地區,人們存有根深蒂同的依賴思想,依附于村里的強權人物,凡事不出頭、不說話,任勞任怨。只要不是嚴重傷害到自己的利益,一般群眾都選擇聽之任之,沉默以對。處于這樣的狀況下,為精準脫貧過程中微腐敗提供了發酵的溫床,有些村干部肆意侵占扶貧資金,更有甚至,指示貧困戶在表面領取扶貧資金后,私下將其收為已有。毋庸置疑,農村地區精準脫貧之所以困難重重,微腐敗現象頻出,與其當地的社會關系和文化因素息息相關。有的村干部在村內具有很大的特權,哪些群眾屬于精準脫貧的范疇,哪些群眾應該享受到國家精準脫貧的相關政策,在沒有經過客觀而全面的調查、核實的情況下,由村干部的主觀意愿決定。為此,部分精準脫貧的群眾與實際情況不詳契合,而真正需要精準脫貧的群眾卻被排除在外。
問責微腐敗,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首先,加強執法監督的廣度、深度,對精準脫貧戰略實踐中出現的腐敗現象嚴厲打擊。加重懲罰力度,以高壓態勢降低微腐敗的發生率。監管管理人員,尤其是基層檢察部門,需秉承科學的管理理念,堅守崗位職責,以嚴謹的態度徹查微腐敗行為。發現精準脫貧中的微腐敗,一查到底,所有涉事人員均要挖掘出來。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大對侵占財政扶貧資金的違法人員懲罰力度。某些村干部對黨的規章制度知之不詳,甚至于漠視國家的法律法規,對于這類村干部,應展開教育培訓,使其從根本上轉變思想觀念。其次,對于遵紀守法,嚴格落實精準脫貧的村干部,應給予額外的獎勵。樹立良好的村干部形象,讓村干部不想腐敗、不愿腐敗。同時,擴大宣傳教育,將微腐敗的相關違法人員,消極的腐敗行為制作成教育內容,擴大宣傳力度,提高警惕。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要凸顯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權、知情權,讓人民群眾成為抵制微腐敗的主體力量。鼓勵人民群眾揭發微腐敗現象,對于人民群眾的檢舉,需格外重視并深入展開調查。弘揚正能量,形成廉潔、奉公的社會風氣,以此切實降低微腐敗現象對國家精準脫貧戰略實踐所帶來的消極影響。
三、結語
在我國,貧困不是某個地區、某個家庭的事情,它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共同敵人。在扶貧工作中,扶貧資金是重中之重,完善扶貧資金監管意義重大。扶貧資金不能單一而片面的使用,在資金的監管制度中,應結合資金的使用途徑,深入分析具體情況,以此不斷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微腐敗是扶貧過程中的絆腳石,要加強執法監督,發揮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具體一廠-作中,要加強領導,擴大資金投入,并做好相關的保障-作。
參考文獻:
[l]喬冠文.論檢察機關在精準扶貧中扶貧資金監管體系的建構[J].前進論壇,2016,2(8):57-58.
[2]鄒龍生.加強財政扶貧資金監管淺談[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6,20(4):46-46
[3]黃繪.淺談如何實施精準扶貧方案加快脫貧致富[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13( 18):14- 14.
[4]張菀航.完善扶貧資金監管制度助力精準脫貧[J].中國發展觀察,2017,22(21):38-41.作者簡介:
李飛,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