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秀
摘要:天然橡膠作為戰略儲備物資,與石油、鋼鐵、煤炭并稱四大工業原料,云南省是中國天然橡膠的主要產區,從地理分布來看,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臨滄市、西雙版納州、普洱市、紅河州等三十個州(市)均有種植。有關數據顯示,云南省天然橡膠種植面積近900萬畝,占國內種植面積的一半;全省橡膠產量近50萬噸,同樣占到全國總產量約一半。橡膠行業作為地方性經濟支柱產業,在云南鄉村振興、邊疆脫貧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天然橡膠;稅收;盲區;突破
行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行業稅收監管日愈重要。財務從業十余年,就行業稅收盲區及我省稅收改革突破淺析如下。
一、“天然橡膠”與“復合橡膠”定義對稅收的影響盲區
(一)“天然橡膠”與“復合橡膠”的行業口徑定義
從橡膠行業標準定義來看、橡膠主要分為天然橡膠、復合橡膠、合成橡膠三類,合成橡膠是指從石油里提煉出來的,區別明顯,暫略;天然橡膠是指從天然產膠植物中制取的橡膠,按其制造工藝不同義分為標準膠和煙片膠:復合橡膠是在天然橡膠的基礎上加少許合成橡膠及一部分化工產品混合提煉而成的。
從行業口徑定義分析,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其一,天然橡膠與復合橡膠同樣需要經過加工生產環節:其二,天然橡膠是物理加工,復合橡膠存在化學加工。
(二)“天然橡膠”與“復合橡膠”稅務口徑定義
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在給云南省國家稅務局的《關于復合膠適用增值稅稅率問題的批復》中,明確“復合膠是以新鮮橡膠液為主要原料,經過壓片、造粒、烤干等工序加工生產的橡膠制品”。
從該批復來看,所述及的“壓片、造粒、烤干等工序”加工,系物理加工,是生產標準膠與煙片膠的必要加工過程。
由此,結合稅收法規來看,稅務口徑的“天然橡膠”定義,應該是符合《農業產品征稅范圍注釋》中,初級加工農產品的“膠水、膠杯、膠團”;稅務口徑的“復合橡膠”,是經過標準化工業加工的橡膠產品,包括行業口徑“天然橡膠”中的標準膠與煙片膠。
(三)定義口徑不一致對稅收的影響
“天然橡膠”行業與稅務口徑定義不一致,對橡膠行業稅收產生了極大影響。
行業標準天然橡膠作為重要工業原料,根據雜質含量、氮含量、揮發物含量、灰分含量、顏色指數、塑性初值和塑性保持率等進行分級,其行業標準、加工工藝極成熟,廣泛供應輪胎等橡膠深加工制造的下游企業。購銷中,合同、檢測報告、規格型號均統一按照行業標準操作,由此帶來發票問題:按稅務口徑,精加工膠應為“復合橡膠”,16%的稅率,與合同及附件、行業標準均不符,一系列的“不統一”為下游制造企業所不接受。而按合同規格型號及行業標準銷售,開具發票,通常為“天然橡膠”品名,通用標準規格型號,天然橡膠稅率是10%,綜合其收購、加工環節可抵扣進項稅,橡膠原料生產企業幾乎不存在增值稅實際納稅。同時由于下游制造企業面臨稅率差產生和稅負轉移,一定程度制約了購銷關系。
二、橡膠在農產品收購及初級農產品加工中的稅收盲區
(一)天然橡膠收購現狀
橡膠樹作為生物資源,對適種緯度、年降雨量等都有一定要求,在云南,橡膠種植分布區域多為臨邊境的山區,交通、文化相對不發達,聚居傣、景頗、佤等多個民族。鮮膠日產量不高,一棵膠樹一天僅能割約30ce膠水,一畝膠林種植不到40棵。鮮膠收割后,并不便于長期保存,膠農只能通過簡單作坊式加工保存,攢到一定數量再到各收購企業去過磅交易。大多數種植散戶不具備加工條件,甚至因為交通、語言不便,或不能直接到收購企業,只能通過把膠給種植大戶:收購企業考慮收購條件、成本等,也默認大批量統一收購。
由此,極大可能滋生向中間商販收購、匯總開具收購憑證的情況:甚至邊境地區無法識別是否有境外種植膠(即走私膠),客觀上,已違背了農產品收購政策的初衷。
(二)天然橡膠收購、加工企業抵扣及納稅現狀
在收購天然橡膠、開具收購憑證后,現行政策為計算抵扣,即每收購10000元天然橡膠,按扣除律計算抵扣為lOOOOx l0%,進項稅抵扣額是1000元:如該批膠加工銷售額是11000元,銷項稅為llOOO/l.lOx l0%= 1000元,銷項減進項后應納增值稅為零。增值不納稅,已違背了增值稅的基本立稅含義,計算抵扣,同樣與增值稅的價外稅特性不符;如果考慮加工環節中水、電等必要費用的進項稅,甚至還會出現留抵稅情況。
三、云南橡膠產業稅收政策的突破
近年來,云南省作為產膠大省,在橡膠種植生產不斷發展的經濟背景下,一直在尋求契合經濟發展,打破政策制約,將橡膠資源轉化為可控稅源的突破。
2017年末,云南省國家稅務局發布了《云南省國家稅務局云南省財政廳關于將橡膠等行業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及相關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標準的公告》,公告決定自2018年2月1日(稅款申報期)起,將云南省購進農產品為原料生產銷售橡膠、茶葉、魔芋、松香等制品的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該公告在橡膠行業征管工作中首次將西雙版納、德宏、普洱等多個地區一百多家橡膠企業列為試點納稅人,以成本法農產品核定扣除耗用標準進行進項稅扣除。
核定扣除政策出臺,有效解決了計算抵扣增值不納稅,甚至進銷倒掛的問題,符合增值稅“以商品在流轉過程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的定義內涵及增值稅作為價外稅的特性。
核定扣除政策出臺,有效的遏制虛開收購憑證現象,稅收工作的重心,從“查收購真實性”移出,通過建立行業監控評估模型合理轉化到橡膠生產企業實際經營活動監管。
核定扣除政策出臺,通過對“耗用率”這一關鍵指標的控制,客觀促進了橡膠生產企業工藝的改良及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科學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企業生產成本有效控制,實際耗用率低于核定耗用率的情況下,企業可以從中獲得超額利益:同時,核定扣除對其試點企業的會計核算能力是有相當要求的,同樣有利于促進行業建立健全會計核算、提高財務管理能力及水平。
由于核定扣除政策實施剛剛起步,目前的橡膠生產試點企業主要以行業大中型企業為主,云南省橡膠加工企業分布廣、散、小;經營良莠不齊,工藝參差不齊,大多數橡膠加工企業還處于缺乏科學管理、技術能力薄弱的情況。進一步深化執行政策的過程中,耗用率差異化測算、試點范圍擴大推廣是政企配合下的工作重點。在政策不斷推廣、完善的同時,如能考慮行業及稅務口徑匹配度,對“天然橡膠”以“初加工”及“標加工”進行區分,標準膠回歸其16%應稅稅率,對如云南省這樣原料級橡膠種植、生產大省,有實質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