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本
摘要:鄧州市穰原專業合作社于2008年成立,主營業務涉及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種植與全程社會化服務以及高效經濟林種管銷等,是國家級專業合作社。本文在回顧合作社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指出了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穰原合作社 運行經驗 問題 對策建議
一、合作社發展歷程
回顧穰原合作社走過的道路,可以概括為16個字——積極探索,理性調整,揚長避短,曲折前行。
(一)嘗試各種農作物種植
俗話說吃蓮藕要到泥里挖。穰原一開始就是試種各種農作物。所種小麥、玉米類作物,因為土地不能連片成方,種植效益低;種植洋蔥、土豆等蔬菜類農作物,因為這類農作物密集型用工的種管收特點,導致“沒逮住泥鰍弄了一身泥”;2017年后受益于市里開展的土地三權分置政策,土地流轉能夠連片成方,所種小麥、玉米開始收獲規模效益。
(二)嘗試農機作業
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劃小了經營主體,讓家庭農機發展受到約束,一家一戶有限的土地面積養不起農機。農民外出務工,讓農戶農機失去操作者,這一背景為合作社發展農機服務項目提供了用武之地。合作社自有農機和社員帶機入社農業機械達到數十臺套,經過幾年的服務,受到群眾高度評價。2014年6月被評為全國農機示范專業社。
(三)嘗試教育培訓,宣傳政策,傳播農技,凝心聚力
穰原合作社組建伊始,為了讓農民了解《合作社法》,合作社理事會主要成員進村入戶,利用各種場合向社員宣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村干部把社員召集到村學校,邀請穰原合作社理事會成員宣講相關知識。這一嘗試對于合作社在農民中凝心聚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來本社應運而生了自己的“田間學校”,社員可以定期不定期在田間學校交流與傳播農技知識。
二、合作社運行經驗
(一)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鄧州市穰原合作社從廣泛開展的農作物種植嘗試中深刻地體會到,揚長避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是合作社生存與發展的理性選擇。勞動密集型農作物應盡可能回避,因為用工中“質和量”的矛盾很難解決。包工型用工容易滋生走馬觀花、粗枝大葉等操作問題,直接影響質量;非包工型用工又容易產生效率低下等問題。有人算了一筆帳,在聯產承包的土地上干自家的農活可以起早貪黑、忍饑挨餓一天干三天的活,無論天氣惡劣與否都能堅守在田間,而招工干農活則是消極怠工,晚出早歸,農資鋪張浪費,作業支乎應付,三天干不了一天的活。前后兩者對比工作效率相去3×3=9倍。
這樣的實際情況下,穰原把自己種植改為服務種植,規避力資問題。穰原社的服務首先在農機服務方面開展。近年來穰原合作社農機服務力度不斷加大,2016年以來的三年時間里,農機服務面積已超過20萬畝。包括土地深耕深松、旋耕播種等,每畝土地農機服務都有高低不等的凈收益。這樣的理性調整,避開了大量用工導致的虧賠問題。這種調整更深層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土地流轉方式。如果是合作社依靠自身力量以一家一戶的方式流轉小塊土地的話,流轉成本可能看“低”實“高”,因為急于流轉的承包權人看似沒有太高的地租要價,但是條塊分割導致的經營成本上升使經營權人支出實際增高,最終讓經營者入不敷出,這種形式嚴重制約了規模化經營效果,傳遞出假性“經營規模問題”,使經營者不知道多少才適度。其二是機械化作業能力釋放程度。穰原合作社農機作業服務之所以能夠實現較好的發展,如果僅僅看到零散農戶對農機的需求,其實是一葉障目,真正原因是鄧州市政府連年推進土地連片深耕深松項目的開展和土地三權分置后的大方田,解放了農機效力,讓農機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讓農民從地力釋放、土地保墑保肥、農作物產量大幅提高中看到希望,農民愿意接受投入少收益多的農機作業服務。
(二)農民“田間學校”為農民科學種田“撈稠的”
農村各類棚架問題表現在諸多方面,而農民種田問題的“棚架”在于誰給農民在田間地頭講“聽得懂、撈稠的”一學就會的農業技術。鄧州市穰原合作社正如前文提到的積極做好農技教育培訓的方式,深入田間地頭、進村入戶宣講農民聽得懂、喜歡聽的三農政策與農技知識。這方面穰原合作社雖然沒有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但提升了知名度,獲得了農民的信任與稱贊,為合作社向農民提供農機服務和農資服務打下了基礎。
(三)積極參與地方政府中心工作,擦亮合作社品牌
南水北調中線庫區第一個移民村在河南省南陽市13縣(市)區做試點,如何讓移民移得出去,住得下來,讓黨委、政府在各方面都繃緊了一根弦。穰原合作社找到移民新村所在鄉鎮黨委政府主動請纓,與移民村干群對接,承諾在移民立足未穩之即,由專業社墊資種子肥料,自帶農機設備為其冬小麥播種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待開春長勢優于周邊對比田之后收取基本費用。
2016年秋,建國以來河南省最大的農機跨區作業服務在周口市商水縣打響。合作社130余臺車輛參與會戰(含招募的社員農機),成為所有參戰隊伍中規模最大的專業社農機隊伍。商水縣黨委、政府得知這支能打硬仗的合作社隊伍來自鄧州后,縣委書記、縣長接見并表揚這個團隊,將穰原專業合作社指揮部直接搬入商水縣農機局。此次項目合作社完成土地深耕作業數萬畝,成為宣傳鄧州的一張名片。
(四)合作社發展得益于相關部門的扶持
鄧州市穰原合作社在十余年時間里得以不斷發展壯大,除了理事會成員竭盡所能傾其全力不斷集資投入推進各項工作之外,相關部門為其助力加油功不可沒。首先是各級供銷合作社自下而上給予了不可替代的扶植。鄧州市穰原專業合作社成立伊始,鄧州市供銷社提供了一棟辦公樓和1萬平方米曬場,成為本社區別于其他專業合作社的最大亮點。合作社利用這樣一個舞臺,凝聚了上千戶社員加入其中,這種“供銷社搭臺,專業社唱戲”的模式,不僅幫助專業社實現了發展,同時也擦亮了供銷社品牌,專業社代表供銷社系統在配合地方政府中心工作中的出色表現,讓供銷社形象在受眾面前耳目一新。受到南陽市社、河南省社和國家總社的認可。因此鄧州市穰原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全國供銷總社五代會代表單位,在京受到李克強總理接見,理事長光榮當選全國勞模。鄧州市政府為穰原合作社批復第一個針對本市專業合作社的政府文件(鄧政土[2014]46號),使穰原合作社進一步得以規范化發展。
三、專業合作社面臨的共性問題
(一)種地不賺錢
主要農作物種植成本統計:1、小麥/畝費用:(1)種子40元;(2)化肥140元;(3)深耕旋播100元;(4)化除25元;(5)一噴三防兩遍60元(有三次情況);(6)澆水兩次100元;(7)機收費40元;(8)運輸晾曬30元;(9)管護費65元;(10)地租350元(麥季)。按平均產量800斤計算,畝產值960元,實際收益在危險的盈虧臨界點上。2、水稻/畝費用:(1)雜交種子4斤×35元/斤=140元;(2)化肥80斤,40%含量120元/袋;(3)深耕(旋耕)35元;(4)播種35元;(5)化除三次60元;(6)病蟲害防治三次60-80元;(7)含短途運輸費50元;(8)人工管理費110元;(9)澆水三遍150元;(10)地租300元。十項合計畝費用逾1000元。3、玉米/畝費用:(1)種子35元;(2)化肥100元;(3)旋播35元;(4)化除15元;(5)控旺20元;(6)病蟲害防治2次30元;(7)澆水2次100元;(8)機收50元;(9)脫糧晾曬40元;(10)地租300元,合計畝投入成本725元。玉米常年1000斤×0.8元/斤,投入產出比也在盈虧臨界點上。這種種地不賺錢的境況使帶著一腔熱情在土地上投入的人,來一批離開一批,因為他們看不到效益,農村也因此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土地撂荒,導致少種少賠多種多賠的問題出現。
(二)融資難難于上青天
說專業合作社負重前行,一點也不為過。主要原因是基于以上所述種地種好了保本微利,更多因天氣和病蟲害問題導致的災害問題不可抵御。種糧大戶深切感受到了“糧食安全問題”就在身邊。此外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的融資難問題猶為突出,合作社貸款擔保抵押物難以解決,無人擔保。情急之下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只能向社會資金支付高額利息,從而是合作社發展進入惡性循環,土地經營權人丟了錢,傷了心。
(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深加工問題亟待解決
鄧州市穰原專業社引領發展的優質水果——晚秋黃梨,因為適應本區域種植,產量高品質好,面積在五六年間發展壯大到數千畝,年掛果量超千萬斤。如果政府能夠在該產品產的深加工上進行引導和扶持,例如生產梨飲料、果酒、果醋等產品,不僅解決了產品滯銷導致的腐爛問題,更能拉長產業鏈條,促進就業,增加稅收,三全其美。由于銷售難,嚴重挫傷了種植人的積極性。但因銷售困難,使種植人的積極性受挫。
四、建議
(一)解決專業合作組織的融資難問題
1. 開展合作社信用評級,用信用擔保貸款;2. 以土地經營權擔保;3. 從糧食安全高度出發,指定專門擔保單位擔保。
(二)有組織針對性施工,使效益最大化
把農田綜合治理項目與專業合作組織中長期流轉土地對接,由專業社(合作經濟體)組織有針對性施工,規避當前農田綜合治理項目施工過程中中標者與種地人脫節導致的偷工減料,工程好看不好使,甚至不能使的問題,使項目投資釋放最大效力。
(三)用好新增糧食補貼資金,調動積極性
將費用扶植有志于投身農作物規模化種植的專業合作組織,讓其有錢可賺,調動土地經營權人的經營積極性,讓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隊伍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鄧州市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