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淑娟 馮超
我想:一堂課,一開始要能扣住學生的心弦,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我巧妙地安排了李白的詩,用意是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矯正被動型接受式的學習情緒,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興趣。探究物質的分子結構,常見有理論推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種方法,而這兩種方法都可以通過實驗來完成。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教學的基本特征,我想:化學實驗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維、培養科學方法和創新精神均能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因此課堂上我千方百計地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使化學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成為一種“活、樂、動”的過程,在化學實驗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新問題、萌發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尋找新方法、開拓新領域、獲得新知識和技能。這種讓他們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的學習方法,能極大地調動學習積極性,在知識的探究過程中,始終處于一種興奮的狀態,有效地激發形象思維,提高學習效率,這種學習模式可概括為:
實驗探究一定要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設計,目標明確、層次分明,這樣才能探有所得、究有結論。于是我設計了“乙醇與水反應”的教學環節,可以多層次、多角度地訓練學生眼、腦、手等的配合,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習習慣。學生的探究熱情被激發以后,我再積極引導學生圍繞要解決的有關問題,運用猜想、推理等方式設計實驗,親身進入探索情境之中。當然這個環節要根據本堂課的學習目標,提供相關的實驗條件。學生小組實驗過程中,我要根據學生的探究情況,做適當的點撥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疑難。而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實驗操作問題、現象理解問題以及由實驗衍生出的知識問題。我要注意觀察,注意提煉,適時點撥、引導,組織學生討論尋求問題準確的答案。這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激發出多向思維和換角度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出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勇于表達和勇于表現的能力。在問題討論中養成合作探究、團結互助的良好習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中,充分運用實驗,通過實驗增強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1. 乙醇的分子結構定性分析,先進行理論推導,再通過實驗對比得出結論。 ?2. 乙醇的分子結構定量分析,先進行數字計算,再通過具體實驗得出結論。 ?通過“探究乙醇的分子結構”的教學,多層次、多角度地訓練學生眼、腦、手等的配合,從而逐漸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學習習慣。在這個環節,主要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避免了班級課堂教學中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參與機會而處于"旁觀"、"旁聽"的被動地位,賦予全體學生充分的參與機會與權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讓學生能夠獲得類似科學研究的體驗和技能,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
3.教學方法的選擇:化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相當感興趣,可以說實驗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如果說,概念原理是學科的“肌體”,那么探究過程就是學科的“靈魂”。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并最終自己得出結論的做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4.自我反思:我認真聽取了師傅和老師們的評課并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后,明確了這節課的不足,我將不斷虛心學習,完善語言組織能力和教學基本功,爭取更為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