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華珍
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因而,語文絕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對文本的解讀和剖析,也不僅僅是學生在課外的大量閱讀和感悟,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生活中運用,實現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筆者在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進行了如下設計和嘗試:
一、敢于放手實踐
(一)在時間上求開放
一般而言,語文常規教學都是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達成目標,而語文實踐性作業的靈活、開放等特點要求突破時空限制,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實踐體驗、小組討論、匯報展示、總結反思的時間。
如原人教版五上《口語交際·習作六》的主題是“父母的愛”,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心感受父母之愛;對于平時忽視父母之愛的同學,可引導他們從今天開始,仔細觀察父母的言行,也可以問問身邊的親戚鄰居,更詳細地了解、認識、理解父母;當然也可以就平日里你與父母之間意見相左的觀點展開討論,也可對父母就不同觀點提出建議等等。同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小組討論交流、匯報展示、交流反思的時間。
(二)在形式上求解放
語文實踐性作業的形式非常豐富,我們不能把實踐性作業簡單理解為就是動手演一演,回家做一做,而是要打破常規老套的活動形式,從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選擇每一次實踐性作業的最佳形式。
如在學了思念家鄉、思念親人一組古詩詞后,可以讓學生制作賀卡、卡上附贈小詩的形式。這樣做比簡單的搜集思鄉古詩讓學生更有興趣,也更能讓她們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樂趣。
(三)在途徑上求粗放
“原生態”教育專家認為,只要能夠達成實踐性作業的預期目標,至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選擇怎樣的途徑怎樣的方式來實現他的目標,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淡化處理的。
上了《釣魚的啟示》一課后,請同學們自己為自己布置一項作業:
“我回家以后要把這個故事說給弟弟聽,讓他好好學學。”
“我想把父親說的那些有哲理的話抄下來,時刻鞭策自己。”
“我覺得這位爸爸很有教育方法,而且他應該是一個高尚的人,我想回家和爸媽聊聊這個故事帶給我的啟發,希望也能給他們帶去一些啟示。”
……
這樣的實踐性作業,極大地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把“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合理選擇形式
(一)嘗試推銷,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
如原人教版五上第三組課文主題是“學習說明性文章”,在“口語交際·習作三”中安排的內容是“我是‘小小推銷員’”,向別人介紹一種“商品”。為了清楚地介紹這種“商品”,請學生先回家仔細觀察要介紹的商品,閱讀有關說明書,再想想從哪些方面介紹,并嘗試著發現使用過程中還有沒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項,然后學著推銷員的樣子進行推銷。在介紹時,可以試著用上一些說明方法。
通過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如何推銷一種產品的本領,還學以致用,把語文課堂上所學的說明方法在生活中實踐運用,又鍛煉了語言組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等。
(二) 動手操作,在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如主題為“遨游漢字王國”的綜合性學習。在學習成果展示環節中,學生的表現精彩極了,呈現的方式、成果都讓我大開眼界:有的把小報分為三個板塊,漢字的發現、漢字的書法藝術、漢字的有趣現象;有的圍繞漢字的演變這一目標,將查找到的漢字分別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形式來表現,讓人不得不對漢字的文化稱奇;還有的用不同的方式對漢字諧音、街頭的錯別字、字謎等進行了表現。同學們有合作有交流,這一張張小報在排版、構圖、文字方面都進過精心的設計。除此之外,還有同學編寫字謎集,開了猜謎會,讓同學們享受猜字謎的樂趣;搜集歇后語、對聯,享受漢字帶來的樂趣;分享有關漢字的故事笑話。
古語有云:“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在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漢字的理解,充分享受到了漢字帶給他們的樂趣,培養了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在編排、設計、繪圖、搜集、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更是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辯論表演,在實踐中加深理解體驗
開展辯論,學生需要大量查閱資料,引經據典、為自己的觀點尋找有力的論據,積極展開邏輯思考,組織語言闡述自己的觀點,而且要時刻傾聽、反駁對方的論述。在原人教版五上《口語交際·習作一》的學習中,學生就“開卷有益”和“開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書反而有害”兩個觀點,組成兩大陣營,收集了大量對己方觀點有利的資料作為論據,在辯論賽中舌槍唇劍、各抒己見,在辯論中加深了對讀書意義、讀書方法的理解,并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各方面的語文能力。
如學完“走近毛澤東”本組課文后,引導學生讀一讀關于毛澤東的相關文章、書籍,看一看相關的影視作品,并搜集毛澤東詩詞。展示會上,講故事,配樂朗誦,課本劇表演,學生或大氣磅礴,或激情洋溢,把對新中國偉大領袖的敬佩與熱愛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大大提升了閱讀效果和體驗深度。
(四)細心觀察,在實踐中體驗語文價值
生活中,并非缺少語文,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平時與老師家人同學說話、打電話、發短信,這些不都是語文嗎?節假日,學生或走親訪友,或外出旅游……走親訪友的禮節,制定外出旅游計劃,問路或指路過程中的口語表達……這些不也都是語文嗎?引導學生用語文的眼光,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日記等形式記錄下來。如:
2018.9.9
今天我泡了一顆綠豆,那顆綠豆綠綠的,圓圓的。捏了捏綠豆,綠豆硬硬的。綠豆泡下不久,我就看見綠豆皮皺了。兩三個小時后,綠豆長根了,好開心!
2018.9.10
我的綠豆今天脫皮了,脫完皮的綠豆就像一個沒穿衣服,白白胖胖的小娃娃,真可愛。再說根吧。綠豆的根,白白的,真好看!
2018.9.12
我的綠豆長葉了,葉子蜷縮在綠豆裂開的豆瓣里,皺皺的,細細的。
2018.9.13
今天我偶然看見綠豆冒出了小尖芽,小芽亂七八糟地彎在一起,就像一條條在跳舞的印度眼鏡蛇。
《種豆芽微日記》
在這樣的語文實踐性作業中,學生不再只是安靜地坐在教室里吸取知識,取而代之的,是在更廣闊的空間、擁有更充裕時間的,一種鮮活的、生動的、主動的學習。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走出了課堂,走出了校門,走出了書店,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走進了大自然,走近了生活,真正是在生活中發現語文,學習語文,享受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