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 鄒寧
摘要:《建筑制圖與構造》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基礎課程,該課程學習過程較為困難, 學習效果欠佳。針對信息化潮流給教育帶來的新形勢,為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優化 ,本文以 《建筑制圖與構造》課程中“某職工宿舍建筑剖面圖的繪制”教學單元為例 ,從課程設置、教學對象、教學環境與資源、教學過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實踐了信息化教學設計,進而提高課堂效率,并在具體應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關鍵詞:建筑制圖與構造;信息化;教學設計
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群是以建筑設計專業為核心,包含城鄉規劃、建筑室內設計、風景園林設計、建筑動畫與模型制作等五個專業構成的專業群。培養的設計類人才涵蓋建筑項目建設決策階段的規劃設計、風景園林設計人才,和對接項目建設實施階段的建筑單體設計、建筑室內設計人才,以及為設計表達服務的建筑動畫制作人才。
按照“建筑人文與歷史、建筑美術與表現、建筑制圖與識圖、空間構成與設計”等專業基礎相通,“空間設計方法、建筑設計技術、設計成果表達”等技術領域相近,“建筑設計師助理、規劃設計師助理、景觀設計師助理、室內裝飾設計員”等職業崗位相關,“教學團隊、實訓基地、教學資源庫”等教學資源共享原則,構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群“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課程體系,建構體系如圖1所示。
一、課程設置分析
1.課程定位
《建筑制圖與構造》課程是建筑設計技術專業群下一年級必修的一門共享專業基礎課程,是建筑設計專業學生掌握建筑師助理崗位職業能力所必須的基礎課程之一。根據建筑師助理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校企合作遴選教學內容,構建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3項任務模塊加兩個綜合實訓帶一條基礎訓練 的“3+2+1”模塊化教學內容,如圖 2所示。本課程通過3大模塊,驅動14項任務,完成了建筑形體和建筑構件的基本繪圖;識讀和繪制建筑及相關專業工程圖;民用建筑房屋構造及詳圖的認知、識讀和繪制;了解與掌握CAD及天正建筑繪制建筑工程圖4大綜合職業能力以及21項專項職業能力。
本文案例教學設計內容節選自該課程模塊二專業識圖制圖模塊中“2-2繪制建筑施工圖”中“2-2-4建筑剖面圖的繪制”教學單元,共計四個學時,其中主要以第一個學時“某職工宿舍建筑剖面圖的繪制”為例。
2.教學目標
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四種能力:1)建筑形體和建筑構件的基本繪圖能力;2)識讀和繪制建筑及相關專業工程圖的能力;3)對民用建筑房屋構造及詳圖的認知、識讀和繪制的能力;4)了解與掌握AUTOCAD及天正建筑繪制建筑工程圖的能力。
本學習單元的教學目標包括:1)了解建筑剖面圖的意義;2)能準確選擇、表達建筑剖面剖切位置;3)能準確繪制某職工宿舍建筑剖面圖
3.重點難點
專業識圖制圖模塊是《建筑制圖與構造》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本教學單元重點是要求學生掌握建筑剖面剖切位置的選擇、剖切符號的表達,難點是讓學生能夠掌握剖面圖中建筑構配件的圖示表達。
二、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程授課對象為建筑設計技術專業一年級學生,由于建筑設計技術專業文理兼收,學生為單招和普招入校,教學對象參差不齊,基礎較差。學生學習情緒化較強,對感興趣的知識表現積極,對實際工程案例興趣較高,而對于制圖投影部分,因空間感較弱,興趣較低。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缺少工程常識,對課程畏難情緒較濃。
三、教學手段分析
本課程團隊以學生為中心,通過企業調研,認真分析了建筑師助理職業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及職業能力,設計了本課程的工作單元,并開發建設了“工程項目、課程資源、成果展示”三庫一體的多元、交互、開放、共享型專業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并且通過建設名師空間課堂,數字化圖書信息網站、精品資源課堂空間,通過運用手機、電腦等教輔設備,深入開展信息化教學手段研究,極力營建智慧課堂。
四、教學過程設計--以“建筑剖面圖的繪制”教學單元為例
案例的整個課程教學總體流程設定如下:課前導入(課前4個學時)--課中講授(40分鐘)--課堂小結(3分鐘)--課后拓展(任務布置1-2分鐘,課后實踐30-60分鐘)--課后反思5個部分。
1.課前導入:
1)新課資源推送(20分鐘)
通過云課堂APP提前發放新課課件、知識點微課視頻到平臺,學生可在課前通過平臺自行學習,完成課件瀏覽,熟知了解基本知識點并完成課前知識題小測試;
2)任務推送(160分鐘)
通過云課堂APP提前發放任務書、指導書,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動分組,以小組形式進行建筑實地測繪及制作測繪視頻。
2.課中講授
1)課中簽到(1分鐘)
通過云課堂APP實現秒簽、快速統計到課率,高效快捷。
2)課前成果匯報(5分鐘)
通過時下最流行的信息化手段如抖音視頻制作等,將學生自主學習進度、測繪情況、圖紙繪制情況用視頻的方式呈現,表現形式多樣,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以及動手能力。
①投票——最佳匯報小組
通過課前任務推送,學生分組完成建筑實地測繪,并以組為單位制作相關測繪視頻作為成果發送至云課堂APP投票環節,學生通過小組線上投票的方式進行成果評價,為課堂講授的側重點做準備。
②展示--最佳小組成果視頻
優秀作品的課堂展示更能激發學生表現欲,在反饋任務結果的過程中既能展示學生自我個性與特色,更能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投入小組合作當中,完成課前任務目標。
③課前問題匯總
課前,在線上將學生課前學習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收集起來,通過QQ語音、視頻、文字等方式將問題匯總,并在課堂中羅列并分享具有價值和意義的問題,并在之后的課堂講授中一一解答。
3)明確學習重點難點(2分鐘):
針對學生課前提問,以及云課堂課前知識題小測試統計結果,針對學生主要存疑知識點進行重點講解,明確學習目標為準確表達剖切位置及準確繪制建筑剖面圖。
4)課中講授知識點1--如何選擇并準確表達建筑剖面圖的剖切位置(8-10分鐘)
首先,通過關于上海中心大廈剖面圖的剖切位置的微課視頻介紹簡單的建筑造型中包裹著復雜的內部空間,從而引出建筑剖面圖這一概念,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建筑空間和建筑功能。
接著通過樓梯的教學實物模型,介紹一般建筑剖面圖的剖切位置所在,然后通過樓梯3D動畫,介紹樓梯是建筑豎向空間的載體,用一個假象的剖切面將樓梯切開,移走一部分,然后根據之前學習的投影原理,做出剩下部分的投影圖,就形成了樓梯剖面圖。
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建筑剖面圖是用來表達建筑物復雜的內部結構或構造形式、分層情況和各部位之間聯系的專業圖示,強化概念,明確學習目標。
明確概念之后,通過云課堂APP對學生進行搖一搖隨機提問,并邀請學生上臺現場標注測繪的職工宿舍的剖切位置,同時通過微課復習剖切符號的表達,學生完成標注后并邀請其對剖切符號進行解說,強化知識點,實現課堂互動,并能實時修正易錯點。
5)課中講授知識點2--如何準確繪制剖面圖(15-20分鐘)
首先,根據小組每桌分配的實物剖切模型,思考如何準確繪制模型剖面圖,教師現場分別與每組學生進行交流并指導,并要求每個小組根據分組模型剖切位置的特征,以組為單位繪制模型的剖面圖,拍照上傳至云課堂討論平臺,教師通過云課堂實時指導,現場點評并示范分組模型剖面圖的正確畫法,對每組上傳剖面圖進行修正與打分。接著,由小組代表上臺分步驟繪制課前測繪的某職工宿舍剖面圖,同時播放剖面圖教師示范演示的微課,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有所參考。最后,由學生進行成果點評,教師再通過草圖大師和CAD展示某職工宿舍剖面圖正確繪制圖示,并對學生現場繪制圖紙進行綜合評價,通過現場講解與修正,使學生對于建筑剖面圖的繪制進一步鞏固與掌握。
3.課堂小結(3分鐘):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通過課前自主學習,任務驅動完成實地測繪,采用電子模型和實物模型觀察以及微課指導,小組討論完成建筑剖面圖的繪制,完成教學目標,并再次強調重點難點,對學生存疑問題進行解答。
4.課后拓展(任務布置2-3分鐘;課后實踐30-60分鐘):
教師布置帶天井建筑剖面圖的繪制,并播放任務建筑概況介紹的微課輔助理解,之后通過云課堂實時指導,課后通過云課堂對學生學習進度進行跟進,即時查看學生課后拓展任務完成情況,學生也可以通過云課堂中微課視頻了解作業剖析情況,以此強化知識點,實現教學目標。
5.課后反思
1)信息化教學優點:
首先,教師通過對建筑剖面圖的繪制這一堂課的設計,仔細思考設定了課前、課中及課后需學生完成任務的數量和難度,預估教學成果。之后,教師通過云課堂平臺在線傳送關于建筑剖面圖的學習資源,檢測預習情況,并布置課前任務,這樣即時有效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主要存疑知識點等,及時反饋給教師調整教學方案及教學重點;同時,對于學習成果形式表現也呈多樣化趨勢,采用現在最流行APP軟件抖音視頻等錄制匯報方案,吸引學生產生興趣;在課中,通過繪圖軟件SU、微課視頻,云課堂信息化教學平臺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手段,邏輯縝密而又生動的教學設計,一步一步引導、啟發學生通過發現問題如剖面切位置、窗戶在剖面圖中怎么表示等,引出課堂核心理論部分如何準確表達剖切位置,如何正確繪制剖面圖等,最后通過課堂實訓,學生小組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解決問題,從而得出建筑剖面圖的正確繪制方法,并解決了課前任務難題。整個課堂涉及實施過程中,豐富的微課資源幫助實現課內外翻轉式教學;建筑剖面圖等制圖原理通過3D、SU等繪圖軟件,可以直觀、生動的表達與展現;通過搖一搖、手勢簽到等手段增加課堂提問的趣味性;學生通過云課堂可以馬上知道課堂得分、并通過參與改變得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學習效果良好。
2)信息化教學提升空間:
課堂教學需要進一步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本堂課的設計90%的同學能緊跟教師上課的節奏,完成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反饋,但仍存在10%的同學在課中某個環節跟不上進度或者走神的情況,今后我們需要通過更加生動教學范例及靈活教學方法組織設計課堂教學,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同時,云課堂的使用需要手機,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有少許同學對于手機操作不太熟練,或者用手機玩游戲等,因此要加強課堂管控、讓學生合理的使用手機。云課堂APP還有多種學習界面與教學手段,因此,除了搖一搖等還可以多增加趣味性提問方式如游戲等、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信息化教學除了讓學生自主學習外,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量(知識量不可過大)的、示范性的指導,以此強化正確的知識點,及時糾錯。信息化課堂自由和隨意性較大,因此教師對于一堂課的把握度要控制到位,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同時加強自身理論學習、完善課堂教學體系。
五、結語
大數據分析支撐下進行的信息化課堂,能更有效地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促進教學的精準化個性化分層化、促進教育教學的均衡化發展。本文課程案例的教學設計將信息技術、信息資源融于教學中,采用多種信息化手段,科學合理地安排各教學環節,讓信息化輔助整個教學過程,更直觀、簡單,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提供和創建了學習場景,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可以和教師互動,讓學生在知識構建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從而實現了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學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1]盧傳賢.工程圖學課程改革與思考.工程圖學學報.1998,增刊.
[2]李娜.論信息化教學在《建筑制圖與識圖》課程中的應用[J].職教天地,2015(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