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楓
摘要:民事案件在訴訟的過程中會出現因為制度不足,導致出現民事惡意訴訟的情況發生。出現民事惡意訴訟也不僅是因為制度不健全,同時也會因為訴訟的行為以及監督程序不到位,也會出現民事惡意訴訟的情況。為此,本文即將針對民事惡意訴訟的程序法規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案例的剖析,提出完善民事惡意訴訟程序法規制的相關制度,從而預防和減少民事惡意訴訟的發生頻率。
關鍵詞:民事惡意訴訟;程序法;規制
近幾年來,我國民事惡意訴訟事件不斷發生,而針對民事惡意訴訟的規制上主要就是通過程序法來進行控制,但是因為民事惡意訴訟所出現的事件居多都是復雜多樣,而且很多惡意事件的隱蔽性比較強,法院在審理這一種案件的過程中,很難有效的解決相應的問題。
一、民事惡意訴訟的程序法規制的必要性
1、準備程序不完善
民事案件在訴訟的過程中,其在民事案件從立案到開庭這個時間段,其當事人、代理人以及法院等都需要為開庭做出相應的準備,其中包含訴訟的相關活動以及相關的行為。其一,準備過程中的工作是保證庭審能夠順利進行的主要依據,因為在開庭之前,相關當事人需要準備事件有關的文書,而且法院也需要提前告訴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1]。但是在我國各地民事訴訟中,法院開庭之前的準備程度有很大的不同,法院中有經驗的法官在訴訟過程中會簡化相應的準備工作和程序,但是很多剛剛上任或是上任時間比較短的法官則需要做好庭審之前的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夠保證庭審工作正常進行。
目前,我國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訴訟程序,很多民事庭審都在進行常規的流程,如:提問、回避申請等,只有在事件比較復雜的民事案件中才會進行證據的交換。除此之外,在民事案件中針對原告的訴訟情況都僅僅是原則性的規定,并沒有對其進行具體明確的規定,導致出現立案的證據審查不嚴格。
2、監督機制不完善
民事惡意訴訟的行為人主要就是通過法院訴訟的方式,獲得非法的利益,在民事惡意訴訟的過程中,會直接導致其他人受到權益的損失,惡意訴訟的過程中其程序表現出了不嚴謹性和不正當性,在惡意訴訟發生之后很多訴訟人以及涉及人員都會通過和解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法院主要也是通過調解的方式對案件進行結案[2]。相關檢察院主要是針對法院所判決的結果進行監督和裁定,并不會對案件的經過和調解的方式以及內容進行監督,除非在調解過程中其行為或是利益關系涉及到了社會利益或是國家利益的時候,檢察院才會對其進行監督;但是當第三方收到民事惡意訴訟的時候,則不能夠要求人民檢察院對其進行監督。除此之外,當訴訟雙方人出現惡意串通所出現的民事惡意訴訟的時候,其正常通過規定的訴訟程序,而且法院也依照法律對其進行判決,其一切都是合法的范圍內,檢察院則不能夠提出抗訴。所以不難看出,當民事惡意訴訟出現侵害的情況,檢察院則沒有權利對其進行監督。
二、民事惡意訴訟程序法規制的措施
1、規范行為
民事訴訟法在修訂之后,其將信用原則作為了訴訟的依據,這樣便體現了在規范當事人訴訟行為上的一種法制提升。當民事訴訟行為產生之后,信用原則作為依據能夠有效的提高訴訟的質量,但是在訴訟法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若是當事人出現違背信用原則需要承擔什么樣的后果和懲罰,這樣導致信用原則在實際中缺乏一定的執行性,很多當事人并不能夠很好的去遵守。所以,在規范行為的過程中,需要明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之后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后果,這樣才能夠促使人們在訴訟的過程更加重視自己的訴訟行為。
如:當出現當事人雙方通過惡意串通的方向,想要通過正當的手段或是調解等對他人的利益進行侵害,則法院應該駁回其訴訟請求,同時依照其行為的輕重對其進行罰款或是拘留;若是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則需要依照情節輕重情況依法對其追究刑事責任。這樣的方式能夠直接引起社會的重視,同時也是對想要通過民事惡意訴訟的方式解決問題的人給予一種警示,其在無形之中規范了訴訟行為。
2、完善證據標準
民事惡意訴訟的過程中,行為人都會通過偽造證據的方式來推動案件的進行,所以針對此類的案件,法院法官應該明確證據的標準,這樣才能夠讓訴訟更加的公正。
如:李女士和秦先生是夫妻關系,兩人與C是好友,李女士和秦先生在做生意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資金,于是在2011年4月向C借款30萬,在借款的時候并沒有向C寫任何的借款說明。在同年7月份,C要求夫妻兩人補充欠條,于是夫妻兩人出具欠條,明細如下:李女士欠C人民幣30萬元(叁拾萬元整)。之后沒多久,C拿著欠條起訴了夫妻兩人要求其共同償還30萬。在開庭之后,李女士和秦先生并沒有否認借款的實事,但是兩人卻聲稱已經將借款還完,其還款的過程是秦先生邀請了同事與C三人約定某銀行大廳還款C也撕毀欠條,所以債券和債務關系消失。在庭審中李女士辨認了欠條是真的,而秦先生表示在欠條撕毀的過程中,李女士并不在場,其也不知道李女士欠條的細節,所以認為C所撕毀的欠條可能是偽造的。秦先生表示當時在場的也有C的朋友D,當時C怕有假鈔所以當場讓秦先生將現金存入到其自己的賬戶,并在取出來之后付給C,之后C拿到錢便毀掉了欠條。夫妻兩人為了能夠證明還款此事,讓當時一同去的同事作為證人,并提交了銀行當天的存款明細,明細上表明當天有30萬入賬并隨即全部取出,兩人也申請了銀行的視頻作為證據。其同事詳細的闡述了當天的情況,并表示沒有看清欠條的明細。
隨后法院根據證據提出結論,在案件中的被告雙方中能夠提供完整的證據鏈,所以法院判定夫妻兩人已經償還了C的欠款。而C的證據只有一張欠條沒有其他輔助證據,法院判定證據不足。所以C要求夫妻兩人償還借款法院不予支持,駁回C的訴訟請求。在這個訴訟過程中,法院能夠通過被告人所提供的充分的證據,以及依照證據標準識破C的非法行為和目的,讓C的惡意訴訟行為不能夠實現。
結論:民事惡意訴訟在訴訟領域中的一種病態的行為,訴訟人通過偽造實事和證據的情況下,去侵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則不僅進是對司法的一種挑釁,同時也對法律權威造成了沖擊。所以在針對民事惡意訴訟深入研究中得出,針對民事惡意訴訟,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訴訟程序,結合實際案例了解民事惡意訴訟案件的特點,從而通過完善證據標準,完善準備程序,規范行為人的行為等,遏制行為人的惡意訴訟,以此有效的打擊民事惡意訴訟行為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廖中洪.“惡意訴訟”立法規定與規制的技術及其原理——兼評《民事訴訟法》第112條規定的合理性[J].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16.02.
[2]羅書臻.惡意訴訟的成因分析及阻卻建議[J].人民司法.2015.11.
[3]張杰,宋莉莉.民事惡意訴訟的程序法規制研究[J].文化學刊.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