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萬紅
摘要:本文在增能視角的指導下結合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和方法,探索社會工作應當如何介入農村精準扶貧,變被動脫貧為主動致富。
關鍵詞:增能;精準扶貧;社會工作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精準扶貧這一概念最早由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此后,他相繼在 2014 年兩會代表團審議和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十九大以來,我們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補短板”的精準扶貧成為我們國家當前重大的戰略任務?,F如今,在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之下,我國農村雖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是個別偏遠地區農村仍然存在脫貧動力不足,“貧困帽子”難摘,脫貧技能匱乏等問題。筆者在對甘肅省古浪縣X村研究調查后,認為這些問題的實質是被扶貧者“失能”所致。只有幫助扶貧對象有效的增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專業價值觀和理論指導的專業,應用范圍廣,尤其是農村社會工作更是與精準扶貧的理念不謀而合。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參與精準扶貧,注重從個人、鄰里、再到社區的增能,對我們新時代脫貧工作的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增能是指個人在社會互動過程中,促進對外部有利條件的合理運用,從而幫助個人提升應對不良環境的能力。增能視角的基本假設包括兩點:一是個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不良處境;二是個人缺乏與環境的交流是導致不良處境的主要緣由。因此在服過程中要注重挖掘服務對象的潛能,促進服務對象與他人和環境的交流。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應當注重增強扶貧對象“造血”功能,使其由被動脫貧走向主動致富道路。在社會工作者介入過程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2、實踐意義
當前在精準脫貧攻堅戰略中,扶貧工作已經不應當是政府的主場戲,而應該是政府搭臺,其他社會組織參與,共同助力脫貧。社會工作作為一個新型專業,在參與脫貧過程中,不僅能利用自身優勢助力脫貧,而且在這一過程中能夠促進社會工作專業及自身的發展。
二、具體策略
(一)個人層面的增能
就扶貧對象個人方面,筆者希望通過個案的工作方法,關注扶貧對象的潛在優勢,重視培養扶貧對象敢于“摘帽子”勇氣和決心,增強扶貧對象在脫貧工作中的主動性和自我認同感。X村是典型的精準扶貧村,筆者在入戶調查中發現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有能力致富但不愿意脫貧,二是想改變卻沒有能力。社會工作者在“增能”時也要具體對待,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針對扶貧對象自我認同感不足的問題,社會工作者應該著力幫助扶貧對象轉變脫貧觀念,樹立脫貧攻堅意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想扶貧先做到“扶志”。而對于想通過自身改變致富的扶貧對象,社會工作者應當更側重于其能力的培養和資源的鏈接。社會工作者一個重要的角色就是資源鏈接者,在面對扶貧對象時,根據扶貧對象的能力與優勢,幫助扶貧對象推薦合適的技能培訓班(筆者了解到古浪縣設有免費的技能培訓班),從“扶智”再到扶貧。
(二)人際關系層面的增能
在人際關系層次上,社會工作者幫助扶貧對象鏈接人脈資源和物質資源,構建社會支持網絡,通過與他人的良性互動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從而積極應對脫貧過程中的困難。X村是一個異地搬遷村,村民交往表面化、村民對社區的歸屬感低,這就導致在探尋致富路徑時走向“獨吃自屙”。筆者認為新時代下扶貧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獨木橋,而是眾人的康莊大道。社會工作者只有致力打破以鄰為壑的局面,才拓寬團結鄰里、共同富裕的路徑。因此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扶貧對象時,通過開放式小組活動,以“相見歡”、“認識你我他”、“鄰里相處之道”、“溝通從我做起”、“相親相愛”為主要環節構建一個溫暖的社區環境。結伴同行,各抒己見,才能共同富裕。
(三)社區層面的增能
這一舉措主要是指社會工作者在介入扶貧對象時,著力改變那些不利于貧困者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的制度和規則。筆者了解到制度不公正或是制度理解偏差是X村村民的主要爭端來源。就X村內低保分配制度而言,往往出現村民委員會出臺的相關規定與村民實際情況“兩張皮”現象。社會工作者作為政策的影響者在介入扶貧時,一方面要通過家計調查,了解每一個村民的具體情況,作為村民委員會開展工作的依據,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應當根據實地情況宣傳和解讀相關政策,便于村民了解和運用政策。只有村委、社工、村民三者的聯動,才能使村民的合理訴求得以有效的解決,從而加快扶貧進程。
三、結語
精準扶貧作為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不僅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經之路,更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經之路。而社會工作一個“舶來品”的身份進入中國,其發展也曾引起學界的廣泛爭議。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不僅是脫貧工作迎來一個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同樣也是社會工作本土化邁向一個新的進程。
參考文獻:
[1]譚雅君..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社會工作的作用[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7, (5):79-84.
[2]劉春怡.論農村社會工作與精準扶貧之融合[J].長白學刊,2017,(3):134-138.
[3]王思斌.精準扶貧的社會工作參與—兼論實踐型精扶貧[J].社會工作,2016.
[4]王國勇,邢激.我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問題探析[ J ] .農村經濟,2015 ,09:4 6 -50.
[5]張笑蕓,唐燕.創新扶貧方式,實現精準扶貧叨.資源開發與市場,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