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路稀
摘要:基于當事人對司法救濟的需要,訴訟在保護當事人權利和解決糾紛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現有法律規定的案件受理類型已經不能滿足現實需求,故需運用某種解釋工具來限定訴訟制度要解決的糾紛的界限,訴的利益就是這樣一種解釋工具,這一理論使得司法裁判中將糾紛納入訴訟的正常軌道。
關鍵詞:訴訟制度;訴的利益;起訴制度;上訴制度
一、導語
(一)真實案例回顧
原告李某追索工程款糾紛一案,該案中,被告某建筑公司作為發包人就案涉工程對外招標,被告何某自稱中標并與案外人許某簽訂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因工期緊張,經何某同意由案外人許某找到原告李某完成了案涉工程施工,后因追索工程款無果,李某訴至法院要求由二被告承擔支付工程款的責任。一審法院經審理判令由被告某建筑公司直接向李某承擔清償債務的責任,但并未判令何某承擔清償責任。現何某提起上訴主張要求撤銷一審判決并改判駁回李某訴訟請求。二審法院認為,某建筑公司并未在法定期限內提出上訴,故應視為其系對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自由處分,亦表明某建筑公司對一審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認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第一百七十四條的規定,原告起訴必須符合“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條件,二審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除依照二審程序規定外,還應適用一審普通程序的規定,因此上訴人提起上訴亦應符合“與上訴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條件,即應具有上訴利益。本案中,上訴人何某所提供證據不能證實其與案涉工程的發包、施工存在明確的合同關系,其亦非判決實體義務的承擔者,在一審判決未判令何某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下,何某就沒有將其對一審法院判決的質疑遞交二審法院裁判的基礎,即何某與上訴案不具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具有上訴利益,因此何某不能針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故二審法院判決駁回何某上訴請求,維持原判。
(二)問題引出——訴的利益
訴的利益是大陸法系民事訴訟中的重要概念,其系屬于司法裁判供給問題上的國家判斷,但這個概念在我國的訴訟法領域及司法實務領域常被忽視,至今我國對訴的利益這一理論問題研究也較少。隨著司法實踐的需要,筆者認為,對訴的利益這一理論問題進行研究頗具學理、立法與司法等多重價值,故結合實習經歷,本文擬從訴的利益的基本理論出發,以訴的利益為切入點,提出一些思考以期對訴訟階段中我國出現的起訴高階化及濫用上訴權等現實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二、訴的利益之基本理論概述
(一)訴的利益之概念
所謂訴的利益,是指原告所擁有的,在其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民事糾紛時,確有必要且能夠實效地運用民事訴訟實現其訴權所體現出來的正當利益。訴的利益的內容在于法院作出本案判決解決糾紛的必要性及實效性。其中必要性是指法院有無必要通過判決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糾紛;而實效性是指法院能否通過判決實際解決糾紛。
(二)訴的利益之定性
對于訴的利益的性質,在訴訟法學界也存在爭議,總的來說存在以下三種代表性觀點:
1.訴訟要件說。該學說認為訴的利益是訴訟要件之一,訴之利益成為法院對本案的實體問題作出審判的前提條件,只有原告的起訴具備權利保護利益時,法院才能對本案的實體問題作出判決,若不具備權利保護利益時,法院必須以原告的訴不合法為理由駁回裁判而作出程序上的裁判,故訴之利益為訴權的前提條件。
2. 權利保護要件說。該說把訴的利益作為訴權的要件之一,并主張當原告提起的訴訟是否具有訴的利益暫時無法予以明確,但若實體事項顯然無法律上的理由,則法院應以訴無理由判決駁回訴訟,以此斷絕原告濫用訴權的路徑。該說是基于權利保護請求權說而展開對訴的利益性質的闡述。
3. 混合說。該學說基于訴的利益兼具實體性與程序性,是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的混合之立場,主張訴的利益有時屬于訴訟要件,有時屬于權利保護要件,是訴訟要件與權利保護要件的混合。
(三)訴的利益之功能
之所以強調訴的利益,系因訴的利益無論是在實體還是在程序上均具有重要功能,總體上可主要分為兩大方面,即訴的利益的消極功能與積極功能。
消極功能:限制原告提起無益之訴,避免被告陷入無端應訴。該消極功能主要是對于法院的利益乃至國家利益而言,將訴的利益等作為界定國民可以行使訴權的標準與范圍。面對目前我國案多人少的現實情況,應當避免沒有訴的利益的案件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亦不可忽視被告的利益,若因原告的起訴而使被告卷入毫無訴訟利益的案件當中,對于被告的利益也是重大侵害。
積極功能:其一,保障當事人尋求司法救濟的權利。訴的利益是啟動權利進入訴訟審判過程的關鍵,而對當事人訴的利益的充分尊重與保障,有助于當事人裁判請求權的充分實現;其二,明確法院在受理案件時的自由裁量尺度。法院在當事人請求救濟的范圍內有權決定將哪些事項納入審判權的保護之下,但作為當事人又必須將這種自由裁量限定在合理的限度內;其三,促進新的民事權利的形成。訴的利益就其定位來看,其類似于訴訟法與實體法之間的橋梁,其作用在于作為判斷應否將客觀的法形成主觀的法的依據。即將不具有訴的利益的民事糾紛排斥于訴訟之外,而將具有訴的利益的民事糾紛吸收于訴訟之內。
三、我國起訴制度與上訴制度之再審視
(一)我國現行起訴制度的反思
1.我國起訴制度之現狀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19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二)有明確的被告;(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規定了當事人起訴的四個條件,其中并沒有明確地將訴的利益規定為起訴的條件之一,但是根據第108條第(一)、(二)項的內容,我國起訴條件就對當事人適格的問題進行了規定,但我國并無關于訴訟要件的相關規定,而起訴條件與訴訟條件亦非為相同的概念。所謂起訴條件,就是指當事人就爭議事項提請法院裁決時所應當具備的要件;所謂訴訟要件,是指受訴法院對案件實體爭議有權作出判決的前提條件。二者間是有顯著區別的,訴訟要件不是訴訟開始的要件,依據訴訟要件制度,訴的合法與否與起訴沒有關系,案件在起訴受理之后,法院在審理中發現不具有訴訟要件時即裁判駁回訴,而并非駁回起訴。
可見,我國司法實踐中已實際將訴訟要件的內容置于起訴條件之中,亦即將相當于訴的利益之審查置于起訴受理階段,這樣既提高了起訴的門檻,又在起訴中涉及對訴訟要件的審查,其中就包括對訴的利益有無進行審查,這就要求法院需更多的案件事實和當事人提供更多的案件資料,同時也會涉及對法律的適用、解釋等方面,法院的審查需要更多的時間,則受理階段就會拖得更長,降低訴訟效率,也會引發當事人的不滿。故此,我國起訴高階化的弊端昭然若揭。
2.訴的利益之審查與審理結構調整
結合起訴制度與訴的利益之間的聯系,我們可以看到法律對起訴條件的設置直接關系到對人們訴的利益的實現與保障,起訴條件越高越嚴,人們訴的利益得以實現與保障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反,起訴條件越低,人們訴的利益得以實現與保障的可能性就越大。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的起訴制度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完善:
第一,設立訴訟要件制度,將訴的利益納入訴訟要件中。訴之利益是任何一個民事訴訟都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而訴的利益應當屬于訴訟要件,不應屬于起訴條件,對訴的利益的權衡與判斷應在案件受理以后所進行的訴訟行為之中。故而,我們有必要將對起訴的實質審查轉變為形式審查,將起訴的功能定位于單純的訴訟程序啟動,而對于所有程序問題和實體問題的實質調查、審查都應置于訴訟開始以后。
第二,調整改變訴訟審判結構及裁判方式。就審判結構而言,將對訴的利益之審查置于案件起訴受理之后,即現行的審理構造將從起訴審查——實體審判的階段性結構轉變為先進行起訴審查,而后再同時進行訴訟要件和實體要件的審查,并將法院審判的重心置于訴訟要件和實體權利義務的審查和判斷上;就裁判方式而言,將訴的利益納入案件起訴受理后的階段,因訴的利益屬于訴訟要件問題性質上屬于程序性問題,因此依然采用裁定方式。若真正考慮在我國設立訴訟要件制度,則對于案件受理之后訴不合法的情形可采取駁回訴的做法即作出駁回訴的裁定。
(二)我國現行上訴制度的反思
1.我國上訴制度的現狀分析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7條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在我國提起上訴一般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①主體要求:有適格的上訴人和被上訴人;②期限要求:在判決送達之日起15日內或者在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提起上訴;③形式要求:提交書面上訴狀;④在規定期限內交納上訴費用。可見,我國上訴條件極為寬泛,對提起上訴的案件幾乎不加限制,使得一些沒有必要進入二審程序的案件都能夠受到二審法院的再次審判,不僅浪費司法資源,更使得上訴審程序的功能發揮受到不利的影響。
2.上訴制度中增設上訴利益要件的提出
筆者認為,我國上訴立案制度應增設上訴利益要件的審查。需要闡明的是,由于起訴權與上訴權的權利性質不同,故起訴與上訴階段審查訴的利益時應采取不同標準。起訴系民事主體尋求國家權利保護的一項當然權利,其權利基礎為訴權;而上訴屬于一審法院作出裁判后,當事人可就一審裁判可能出現誤判而設計的救濟程序,當事人的上訴權即為啟動該項救濟程序的程序性權利,其權利基礎為訴訟程序規則。故筆者認為,起訴條件不宜將訴的利益置于其審查范圍之中,以保障當事人獲得權利救濟;而上訴權并非為訴權的體現,當事人的權利已通過一審法院得到救濟,故對其提起的上訴應予以審查其是否具有上訴利益,若具備上訴利益,則可啟動上訴審程序,以此充分實現二審法院的價值與功能。
3.上訴制度中增設上訴利益要件的思考
(1)上訴利益之概念
所謂上訴利益,其概念界定在學界亦有以下三種學說:救濟必要性說、更高利益追求說、裁判不利益說。學界通說的觀點是裁判不利益說,即指把“上訴利益”上訴人因原審裁判受到的不利益,而由當事人提起上訴并要求上訴審法院予以改判的判決結果。
(2)上訴利益之識別與判斷
其一,從法院及當事人的角度來分別考慮是否具備上訴利益。只有在當事人確實受到了不利裁判,且法院對這一不利裁判有作進一步審理的必要與可能時,當事人即具有上訴利益。這也是兼顧私人利益的保護與公共利益的維護(主要對有限司法資源的合理利用)的必然選擇,亦是裁判不利益說的本質要求。
其二,從實體利益及程序利益的角度來衡量上訴利益。筆者認為,對當事人而言,上訴利益是利用上訴程序尋求司法救濟以保護其正當權益的一種需求,這種需要保護的正當權益不僅包括實體上的正當權益也包括程序上的正當權益,當事人在程序上所遭受的不利益,法院有必要在一定的程度上給予救濟;對法院而言,在審理案件時,有義務為當事人提供足夠的程序保障,而上訴法院在審查下級法院判決是否正確時,不僅僅要審查其實體法上的正確性,也要審查其程序法上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胡曉霞.上訴利益的判斷標準[J].法學評論,2019,37(03):58-71.
[2]賈玲. 確認之訴中不具有訴的利益應裁定駁回起訴[N]. 江蘇經濟報,2018-10-24(B02).
[3]張衛平.訴的利益:內涵、功用與制度設計[J].法學評論,2017,35(04):1-11.
[4]李凌.立案登記制下訴的利益判斷[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25(04):145-158+176.
[5]劉若楠.“訴”的概念研究[D].蘇州大學,2017.
[6]高鴻.濫訴之殤引發的再思考[J].中國法律評論,2016(04):37-42.
[7]郝紹彬. 確認之訴中訴的利益及其裁判考量[N]. 人民法院報,2016-09-28(007).
[8]耿寶建.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應對和完善——兼談訴權、訴之利益與訴訟要件審查[J].人民司法(應用),2016(25):49-55+74.
[9]賈夢斐. 上訴利益要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6.
[10]李峣.論訴訟擔當的制度緣由[J].法學雜志,2016,37(03):80-86.
[11]王忠.不具備訴的利益的當事人無上訴權[J].人民司法,2015(24):63-65.
[12]楊軍.訴的利益之查明及裁判[J].江西社會科學,2014,34(05):17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