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芳
摘要: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發展主要包括萌芽和確立兩個階段,是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不斷超越、不斷發展的過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兩個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理論;當代價值
一、馬克思的異化概念及其發展過程
批判和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自由解放,這就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簡單地說,“異化”就是“異己化”,“異化”的一般解釋通常是指主體由于自身內部的一系列活動而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反對自身的力量,而之后這個反對自身的力量又經過一系列演變之后成為異己的外在力量,再次反過來反對主體本身。早期人們普遍接受了這種對“異化”的一般解釋,但這種解釋并不是完整的。哲學家們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理解、分析和使用“異化”概念,用來批判其他哲學家的“異化”,這樣就使哲學家對“異化”的研究爭論不斷,成為馬克思異化理論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理論淵源。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借鑒到超越、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特征,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對已形成的理論的整體反思。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萌芽
1.博士論文:自我意識異化
1841年,馬克思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在這篇博士論文和準備博士論文過程中寫的《關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兩篇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異化”的概念,系統地闡述了關于自我意識異化的理論,這也是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最初萌芽。在這一階段,馬克思認為“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乎,是對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將異化的主體從絕對精神回歸到人本身、回歸到人的自我意識上。
2.《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勞動異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在巴黎時對經濟學進行研究的筆記,也是馬克思使用“異化”概念最集中的著作。在此書中形成的異化勞動理論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占據最重要的位置,甚至將“異化勞動”就等同于馬克思的“異化”,異化勞動理論就等同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異化勞動是馬克思經過對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的私有制經濟進行考察和研究之后,對勞動者和勞動產品以及勞動本身這三者之間關系作出的概括。異化勞動的具體表現包括:人與勞動產品相異化;人與勞動本身相異化;人與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人與人相異化。
4.《神圣家族》:歷史異化
《神圣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合作完成的著作,《神圣家族》主要是在對批判的批判進行批判。馬、恩二人認為“歷史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但是“批判的批判”卻是在“把人的一切活動和實踐都歸結為批判的批判這樣一種辯證思維過程”,這樣一來,歷史就發生了異化,歷史就外化為意識的、思維的歷史。所以,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對這種唯心史觀的批判中,認識到歷史的真正本質,闡述了他們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而在批判唯心史觀并轉向唯物史觀的過程中,對歷史發展的方向即共產主義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共產主義就是歷史異化的揚棄。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確立
1.《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現實人”的異化
馬克思在《提綱》中,對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進行了批判,并劃清了同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界限。《提綱》雖然只有1000多字,文本比較簡短,但卻蘊含了豐富的異化思想。在提綱中,馬克思從感性世界、人的思維、人的實踐、環境、宗教以及單個人與社會這幾個方面闡述了“現實的人”的異化。在費爾巴哈的異化中,主要指的是宗教是人的自我異化,費爾巴哈要求通過對宗教進行批判來建立起“愛的宗教”,把宗教從人身上奪走的、剝削的東西都再還給人,但是,費爾巴哈卻沒有從根本上說明人為什么會發生自我異化。馬克思對此分別從人與感性、人與人的思維、人與實踐、人與環境、人與宗教、單個人與社會這六個方面對“現實人”的異化展開了論述,全面分析了新唯物主義。
2.《德意志意識形態》:異化在唯物史觀下的闡釋
1845年秋-1846年5月,馬克思、恩格斯二人合作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著作,第一次系統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馬恩通過批判意識形態同人的異化、社會分工同人的異化以及生產關系同單個人的異化這三種現象,從異化的角度論證了唯物史觀。馬恩認為,異化的根源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生產關系異化的表現。生產關系的異化與生產關系異化的消除是在同一個過程中展開的,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過程。馬恩認為,只有在共產主義運動中,才能徹底消除生產關系的異化,真正實現人類的解放和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二、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具有與前人的不同的全新內涵,馬克思的異化將人的自由解放作為內在的價值追求,對于如何消除和揚棄異化、實現人的自由解放,訴諸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以及現實的社會歷史變革運動。馬克思的異化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的范疇,貫穿于人類自由解放的全過程,對于我國現在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一)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解決問題
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發生異化的根源,要求關注人們的社會關系對于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中的人來說是否具有合理性。這也就是說,面對我們當前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難題和挫折,黨和國家需要反思一下我們現在的體制是否合理,需要更加堅定地推進深化改革的事業,改變和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因為只有不斷地深化改革,用改革的方法來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困難,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夠不斷前進,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才能在探索中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中,其對唯物史觀的闡述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和經濟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發展,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這些問題大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主要包括:貧富差距仍然較大;法律體系仍然不夠完善,存在漏洞;社會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生態環境等關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問題仍然很多;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首先還是要堅持大力發展生產力,以發展來促進問題的解決,不僅要把“蛋糕”做大,還要把“蛋糕”做好、分好;除發展之外,還要不斷地完善各項社會制度,以改革來解決問題。改革之所以能真正地成為改革,成為現實的、有成效的變化和發展,究其根本就在于實踐,并能夠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改革是社會內部進行的利益調整,是一個現實的社會歷史過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資本無限增殖的性質,使得社會生產的成果被大規模地用于資本增殖,而勞動者卻成為了資本增殖的工具。這無疑是不正確的,生產力的發展應該是為人的自由解放而創造條件,而不應該是為了發展而發展。馬克思的異化中對資本的無限增殖以及社會生產脫離人的發展進行的批判,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發展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我國內生產總值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經濟的發展、生產總值的增長僅僅只能代表一個國家的生產能力和規模的擴大,而不能直接等同于國家的全面進步和發展。要實現國家的全面發展和進步,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處理好改善民生和擴大投資這二者間的關系。一方面,擴大投資、實現再生產能夠為改善民生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能夠為人民進一步的發展積蓄力量;另一方面,人的發展又很難做到同經濟的增長同步,很多情況下過分強調經濟的增長,這又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改善民生的事業。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被忽略了,經濟的發展卻成為了建設事業的目的,成為了發展的標準。這種種現狀都使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是否陷入了資本邏輯和財富陷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并圍繞“人民”這個中心提出了五大新發展理念。所以,我們的發展應該將改善民生和擴大投資統一起來,在維持一定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同時,也要加大改善民生的投入,二者相協調共同致力于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這個最終目的。
三、結語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和當代價值,仍然需要不斷地去探索和挖掘深層的涵義,才能更好地致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事業。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3]同上,274.
[4]王思鴻.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歷史生成與當代價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5]夏之放.異化的揚棄[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