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買芹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學校越來越重視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質量。對于學生而言,有良好的品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促使社會向良好方向發展。小學教師任重道遠,在新課程標準改革浪潮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因此,本文對如何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小學;課堂有效性;分析
“少年強,則中國強”,所以小學生的發展現狀直接關乎我國未來的發展。目前,在新課改下,道德與法制課是小學必學的一門課程。此課程的作用,就是使學生今后在社會上有良好的道德認知,有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做一名遵紀說法的好公民,促使社會文明發展。因此,在小學關于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有效性大大降低,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一、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的因素
(一)課堂教學內容單一
目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是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根據各地區的實際現狀所編寫的。其內容大多數是取材于各地學生的日常生活,然而,教材上理論知識居多,案例有限。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補充知識內容,將其進行整合,最后組成新的教學內容,使其教學價值發揮到最大化。但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局限于教材內容,再加上抽象的案例,學生認知有限,進而與學生不能產生共鳴,從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效率不高。
(二)缺乏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
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部分教師不能積極采用現代化教學模式,仍然采用以講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模式。雖然在課堂中也舉一些案例,但是過于生硬,沒有將學生情感激發出來,進而在課堂上只是讓學生一笑了之,學生對其印象不深,在生活中也就沒有得到更好的應用,從而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效率不高。
(三)沒有良好課堂氛圍,缺乏對學生有效指導
良好的教學氛圍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學生所反饋出來的問題做出有效指導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但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一般采用一問一答的互動模式進行教學,雖然在課堂上有一定氛圍,但效果不佳。教師過于占主導作用,“牽著”學生去學習,使學生失去學習自主性,也容易使學生“掉隊”,跟不上老師的思路,進而使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效率不高。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整合教育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過于濃縮和有限,教師應研讀教材內容,結合生活實際,整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新聞實事融入教材內容中,在課堂上活靈活現展現出來,進而使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多樣,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早睡早起時,舉一些實事,有小朋友經常熬夜打游戲,使得睡眠不好,導致了暈厥。這會使學生聯系到自身,從而會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在新課改下,新型教學模式不斷涌入教育工作者領域。所以教師應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模式,為學生有效學習道德法治知識提供有利條件,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播放有關教材內容的相關視頻,在視覺上使學生更加有感觀,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激發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隨著現代化教學理念不斷完善,有關教師已經逐漸關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有效學到相關知識,也會使學生和教師一起度過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融洽了師生關系。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來說,就可以使廣大教師積極采納。課前,讓學生預習相關知識內容并適當聯系生活實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讓1到2名學生在全班進行簡單的分享,教師做出適當的點評,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初步掌握的知識,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教材內容較輕松,對舉的相關案例也能和學生情感產生共鳴。在課程結尾幾分鐘時,可以以點帶面的對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做出相應的解答并做出正確的指引。從而,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得到不斷完善,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順應時代變化發展,針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革新教學思維,不斷完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理解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斷優化教學內容,為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06):49+51.
[2]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