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波
摘要:為在農村開展新生活運動,國民政府和社會輿論大力倡導大學生利用暑期組織農村服務團下鄉服務,以引導農民踐行新生活。服務團在服務過程中普及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抗日救亡宣傳和農村社會調查,取得了一定成績。這對當今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具有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暑期;大學生;農村服務;社會實踐
民國時期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勇于承擔時代賦予自己的使命,利用暑期深入農村,開展教育、抗戰、調查等方面的活動,對當代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的緣起
(一)新生活運動在農村推廣的需要。民國時期的農村在帝國主義、官僚主義、土豪劣紳、兵匪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下,農村社會危機嚴峻,嚴重影響了國家的安定。為解決社會積貧積弱問題,1934年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的擁護者認為倡導國民實行新生活,養成整齊、清潔、勤勞、樸素的社會風氣,恢復禮、義、廉、恥之固有精神是救亡圖存,解決農村問題的根本方法,指出“今日欲振國力,必自復興農村始,欲復興農村,必自實行新生活始。”[1](P52~53)
而要在農村推行新生活運動,蔣介石認為“必須要由一班人以身作則的來做‘發聵振聾’的領導工作,這種領導群眾的事業,是一班青年人,尤其是一般青年學生的重大使命。這樣重大的責任,青年們是義不容辭而且是無可推諉的工作。”[2](P44)蔣介石的講話意味著國民政府將青年大學生視為推動新生活運動,改良農村社會風氣的重要力量。
(二)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新生活運動促進總會是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活動的主要推動者。新運總會先后頒布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為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提供指導。1936年新運總會頒布了《暑期農村服務團簡章》,要求各校積極組織下鄉服務的志愿者。[3](P232)同時編訂了《暑期農村服務手冊》,“俾學生于工作時,有所依據,以便推行。”[4](P50)1937年,新運總會又擬定了《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工作計劃》,規定參與農村服務的大學生“凡乘火車者,單程以七五折計算,來回以對折計算,招商局輪船均以對折優待。”[5](P4)
在新運總會的推動和指導下,各高校紛紛成立暑期農村服務團,組織學生下鄉服務。如復旦大學、四川大學、云南大學、大夏大學等校均成立了暑期農村服務團下鄉服務。
(三)社會對大學生的呼吁
1936年新運總會發起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立即得到了社會輿論的響應和支持。新運總會會刊《新運導報》發表了大量文章闡述大學生暑期到農村服務的意義,指出“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柱石,是領導群眾的先鋒隊”,倡導大學生能“本著腳踏實地的精神,利用暑假的余暇,先到農村去考察,去體驗,去‘勤求民隱’,去‘以身作則’,去做這種民族復興的有效救國工作。”[6](P86~87)
此外,《獨立評論》、《申報》、《益世報》、《青年月刊》等刊物亦呼吁大學生們“把愛護國家,愛護民族的壯志,發揮到農村中去,把所懷的才干、學術施放到農民大眾里邊去。”[7](P7)在社會輿論看來,大學生群體是新生活運動的先鋒隊,認為“新生活運動首先應該由大學生去實行,去徹底地實行,以為全國民眾的模范。”[8](P83~91)
二、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的主要活動
(一)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舉辦識字班、民眾學校、夏令兒童會則是大學生暑期服務團開展社會教育的主要形式。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服務團都舉辦了類似的識字教育活動,特別是“夏令營民眾學校,各服務員組織此類學校,從事工作者約百分之六十,入學民眾,平均每校,亦在三十五人以上。”[9](P60)此類識字教育活動受到了民眾的歡迎,“他們都求學心切,恨不能要求我們永久教他們書。短短地暑期學校,太不夠滿足他們的求知欲望了。”[10](P26)
除此之外,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還提供農事指導服務,普及農業生產知識。新運總會在《學生暑期農村服務手冊》介紹了改善良種、驅除病蟲害等相關知識。[11](P12~13)各校服務團大多設立了農事指導會等機構負責農事指導和宣傳工作。如大夏大學服務團農事指導會,大力宣傳種子改良、植物病蟲害預防等相關知識,因而受到農民的歡迎和認可。[12](P58)
(二)開展抗日救亡宣傳。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在鄉村開展抗日宣傳成為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的主要內容。在新運總會的號召下,各校學生農村服務團在農村廣泛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各校服務團在農村的抗日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包括宣言、標語、壁報、漫畫、歌詠、演講、街頭劇等等,取得了良好反響。據統計,四川大學學生服務團街頭演講共15次,每次聽眾平均400人,共計街頭演講聽眾約6000人;擴大宣傳與巡回宣傳共10次,每次觀眾平均2000,共計約20000人;通俗講演所講演共7次,每次聽講人數平均約600人,共計約4200人;向壯丁講話共5次,聽講壯丁每次約300人,共計1500人,總計約31700人。[12](P35~36)
(三)組織農村社會調查。開展農村社會調查是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的重要內容。各校服務團調查的事項主要有農村教育、農村家庭經濟、農民生活狀況、公共衛生等,調查內容十分廣泛。四川大學服務團調查內容涵蓋眉山縣教育經費、各級各種教育機關及其人數、各級各種教育人員資格、經驗、培訓情況、兒童失學原因及數量等。[13](P40)復旦大學服務團調查包括區內各鄉鎮的分布狀況、交通情形,社會經濟情形、農民生活狀況、民眾教育程度、公共衛生情形以及農家人口、農家收入、農家支出、農家借貸及儲蓄、農家資本、農家衛生及娛樂生活等內容。[10](P94~108)
三、民國時期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活動對“三下鄉”活動的啟示
(一)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應迎合時代需要。國民政府發動新生活運動企圖改變民眾自私、怯懦、紛亂的習性,養成團結、忠勇的民族精神,從而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但在舊社會“大多數人飯都沒得吃,哪里顧得到清潔和禮貌。”[14]8因此盡管政府大力提倡新生活運動,但無法解決民眾最基本的生計問題,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活動也難以為繼。當今,黨和政府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將農業農村農民問題視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后,我國扶貧工作進入攻堅階段,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應緊隨時代潮流,緊密貼合當前精準扶貧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添磚加瓦。
(二)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應切合農村、農民的現實需要。民國時期的大學生暑期服務團因言語隔閡、鄉土風俗民情等原因,時常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感。成都五大學基督徒服務團在合川服務時,因壁報內容批評合川民眾不良風俗習慣,而激起了當地人士的不滿,兩期壁報均被撕毀。四川大學服務團也同樣面臨類似問題,團員也因此“大有巧婦難作無米之炊之嘆。”[13](P78)當前,國家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大學生 暑期“三下鄉”活動應當貼近農村農民的實際需要,創新“三下鄉”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做到精準扶貧。
(三)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應符合大學生自身發展需要。民國時期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不僅改進了農民生活,喚起農民對于國家和民族的觀念同時學生也得到很多服務社會的經驗,錘煉了思想意志。當前,大學生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不僅要結合精準扶貧戰略,更應當提高思想認識,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專業優勢和特長,根據所學專業進行相應的實踐幫扶工作。同時,不僅要將所學知識傳授給農民,更要在服務中得到鍛煉,為將來服務社會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周鐘岳.新生活與農村社會[J].云南教育,1937,3(5/6).
[2] 蔣中正.暑期對于救國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J].中央周報,1937,(472).
[3] 大學生利用暑期服務農村[J].浙江教育,1937,2(6).
[4] 暑期農村服務之籌劃[J].新運月刊,1936,(36).
[5] 新運總會擬定大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工作計劃[J].中央周報,(472).
[6] 學生暑期服務農村[J].新運導報,1937,(9).
[7] 高顯鑒.暑期農村服務的意義[J].現代讀物,1938,3(9).
[8] 林眾可.新生活運動與大學生[J],大上海教育,1934,1(8/9).
[9] 整理農村服務工作成績報告[J].新運導報,1937,(11).
[10] 復旦大學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工作報告[M].暑期農村服務報告,1938.
[11] 農事指導綱要[J].學生暑期農村服務手冊,1938.
[12] 成都五大學基督徒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組織系統及工作計劃書[J].新運導報,1937,(19).
[13] 國立四川大學學生暑期農村服務團報告[M].暑期學生農村服務報告,1938.
[14] 王衍康.新生活運動與鄉村運動.鋤聲,19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