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超
摘要:在新媒體發展帶動下,大眾的審美素養有了極大的提升,大學生作為新一代接班人,外界對其要求也相對較高,對其各方素養發展十分關注,而理工科學生的審美素養一度被外界批判,其審美培養遭到重要的挑戰,如何提升理工類大學生的審美素養是學校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討論的是新媒體語境下理工類大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方案。
關鍵詞:新媒體語境;理工類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研究
一、引言
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更多地開始追求精神上滿足,開始留意身邊美的人、事、物,逐漸地人們的審美觀念也有所提升。理工類學生作為技術型人才,在專業知識上毋庸置疑,但是在審美方面卻頻頻受到質疑,他們熱衷于研究自己領域的技術,而時常忽略生活中的美,缺乏對藝術、人文的學習,才會讓外界對其有審美素質較差的看法。在新媒體語境下,理工類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媒體,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的審美意識和素養。
二、審美素養概述
(一)審美素養定義
審美素養是人類的一種特殊思維活動,是通過長期的人文、藝術和技術接觸培養起來的,是一種理性與感性并存的思想,審美素養是人感知美、享受美、表達美以及創作美的基礎,每個人的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思維不同,因此審美也不同,因此審美素養的培養沒有統一的標準。
(二)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審美需要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也是人自我實現的根本標志之一。在現代社會,社會成員審美素養的高低不僅直接決定了其自身生活是否充實幸福、生命是否圓潤豐滿,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發展程度和國家民族素質的整體發展狀況。因此,一定的審美素養是每一個現代人,特別是被視為社會精英分子的高校大學生必備的素養。
新媒體語境下文化良莠不齊,大學生接受事物快,同樣也容易被低俗文化影響,而審美素養是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要認識到大眾文化是以直觀、感性、通俗易懂的形式出現的,其存在趨勢媚俗、庸俗不堪、感性膚淺的的部分,這部分將直接影響到了普通大眾審美能力的培養和審美價值觀的發展。作為大眾文化最主要的受眾群體之一的大學生群體,大眾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審美認知力、感受力、批判力、創造力等,特別是審美價值觀方面產生深刻影響,因此為了防止低俗文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審美素養十分必要。
三、理工類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新媒體語境影響審美素質的培養
新媒體最大的特色是信息全、速度快,例如某一時刻地球某一國家發生的事情在下一刻全球都能夠收到消息;你想要查找某一資料,只要在互聯網上搜索,就能夠出現各種各樣的說明。這就是新媒體語境下的力量和魅力,正是其信息量大、速度快才能夠發展如此迅速,但正因如此,一些商家為了搶奪市場、獲取利益,就會用低俗的圖片、視頻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當這類信息出現越來越多時,人們在網上就很容易搜索到,而人格尚未完全形成的理工類大學生對這類低俗的信息感到好奇,便會關注,這就容易形成網絡低俗暴力,影響大學生的人格塑造。
(二)理工類大學生自身對審美素質培養的忽視
理工類大學生大部分是重技術、輕藝術,這是因為其從小就對技術類事物感興趣,缺乏對藝術的了解和發現,因此他們對審美素養的培養也不重視,長久而來就無法形成正確的審美觀,不知道如何欣賞、發現美的事物。在新媒體語境下,各方文化沖擊著大學生,他們從互聯網上、手機上獲取到的各種信息更讓其審美培養受阻,無法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三)高校對審美素養培養方式方法需要提高
在審美素養培養的風氣影響下,各大高校確實開始重視大學生的審美素養的培養,例如對理工類大學生增加藝術欣賞、音樂鑒賞等等課程,但是其收到的效果卻不理想,主要是因為課程開始的不全面、教學模式以及內容不新穎,無法引起理工類大學生的興趣。
四、理工類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策略
(一)營造更加和諧健康的新媒體環境
面對當前存在的許多低俗文化和信息,我們無法完全杜絕,只能盡量避免。首先政府對新媒體各大平臺制定法規,要求平臺對其發布的內容要有內審環節,如果被舉報查證那么將面臨關閉平臺的風險,通過類似的手段規范平臺;其次提倡大眾舉報,面對這類低俗文化我們遇見了就要舉報,將其扼殺;最后多宣傳多發表積極健康的信息,在豐富大眾知識的同時,提高大眾的審美。
(二)改變理工類大學生對審美素養培養的認識
新時代需求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審美素養對大學生的個人素質、修養的形成有重大影響,審美素養的培養是新時代教學的必修課,理工類大學生要認識的到這點,看清自身存在的不足,重視自身審美素養的培養,首先要主動地地去接觸美、了解美,在學習之余多關注文學類書籍、信息,多了解藝術知識;其次學校舉辦的各類藝術活動、藝術課程可以多參加,在實踐中體驗美,最后自覺抵御不良信息。
(三)審美素養的培養從娃娃抓起
審美素養的培養需要從小開始,從娃娃抓起,雖然高校也需要積極宣傳審美素養的培養,但是大學生已經形成了獨立的思維方式,因此高校的審美課程培養計劃效果欠佳。審美素養培養從小學開始,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逐漸深入,循序漸進地熏陶,能夠培養新一代學生良好的審美素養形成。初中、高中階段不僅需要學習,更需要重視學生的素質培養,全面發展,審美素養是建立在技術、人文、藝術的基礎上,不是簡單的藝術培養,通過各方面的滲透,讓理工科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審美,并且將其審美素養應用在技術上,也是對技術的一種創新。
五、結語
新媒體發展具有兩面性,審美素養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理科類大學生的素養形成則需要社會、學生、學校多方配合,共同發力,利用新媒體的優勢,盡量避免低俗文化的影響,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理工類大學生的審美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方瑾,田明明.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策略與途徑[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38(09):147-149.
[2]段然.新媒體語境下理工類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研究[J].大眾文藝,2015(06):262.
[3]曾文雄.當代視覺文化語境下大學生審美素養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