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
摘要:本文以兩個真實的案例為切入點,闡述了家校協同機制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應用和作用,并從形成靈活多樣的家校溝通渠道、注重家校協同中心理知識普及的重要性、構建規范的網絡測評、預警系統等方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機制構建提出建議。
大學生正處于心理快速成長階段,成長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各種心理適應與發展的困擾。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都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根源,如果學校想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惑,也必須要得到他們家人的支持,因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可忽視,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考慮家庭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協同機制的構建作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抓手,便于學校及時有效的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從根本上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案例簡介
案例一:女生張某,入學后不久出現曠課,夜不歸宿等情況,而且張某性格多疑,敏感,因為一些瑣事,與宿舍王某產生矛盾,心生怨恨,于是在網上購買小蟲子寄給王某、恐嚇王某,與宿舍其他成員也產生矛盾,于是自行租房在外居住。張某因為宿舍矛盾,還經常在微博肆無忌憚的謾罵舍友、輔導員老師。學院在得知張某一系列的“出格”表現后,并沒有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直接給張某紀律處分,而是積極與張某家長溝通,通過多方了解得知,該生父母離異,初中以前一直跟著奶奶生活,高中后因為學習退步,奶奶覺得孩子叛逆,自己已經管不了了,轉由媽媽撫養教育。因為特殊的家庭原因,進入大學后張某的生活費出現中斷,張某不想因此引發家庭矛盾,因此曠課在外打工。大家認真分析張某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家庭矛盾造成的現實困難;二是由于父母離異,母親再婚,以及成長過程中父母的缺位,造成了張某孤僻、敏感的性格,無法與人正常的相處,建立親密關系;三是網上辱罵舍友、輔導員老師,這主要是因為張某的奶奶在養育張某的過程中,沒有注意自己言行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多次表現出對張某媽媽的不滿,導致張某習慣在網絡用侮辱性的言語謾罵舍友、輔導員老師(均為女性),發泄自己心中的不滿。找到產生問題的原因,學院對癥下藥,多次與張某宿舍同學談心談話,協調處理宿舍矛盾;繼續保持與家長溝通孩子在校表現,但是與學生家長溝通時,家長拒不配合,把責任都歸咎于學生的不懂事。學院一邊安撫張某和同學,一面通過電話、網絡、面談等方式,想方設法聯系到學生家長,共同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通對孩子的關心關愛、言談交流中對家長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引導,最終家長意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自身的缺失對孩子造成的惡劣影響,以及孩子出現這一系列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教育的深刻影響,加深了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與學院一起溫暖學生、改變學生。最終,張某接受了學院對其不當行為的批評教育,學院也為張某調整宿舍,并安排輔導員、班干部多關注、關心張某,嚴格考勤紀律,張某此后再沒有出現過曠課,夜不歸宿,網上辱罵等情況。
案例二:學生劉某入學后不久,自稱對學校和專業不滿意,想要退學。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劉某未來目標并不明確,并且敏銳覺察到劉某身上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建議學生慎重考慮自己退學的原因以及如果回去復讀會面臨的心理壓力,建議學生可以去做心理咨詢,先關注自己的心理狀態。在學生自己堅持下,父母帶學生去醫院檢查出中度抑郁、中度強迫。學校通過與學生家長的不同角度溝通,了解到劉某家長為初中老師,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將自己所帶學生的優點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有所體現,卻未對自己孩子表示過肯定和表揚,一味批評要求,造成學生缺乏關愛,壓力過大,最終造成抑郁。學生出現這些問題,在中學階段就有體現,但是并未引起父母重視。面對中度抑郁、中度強迫的結果,劉某父母依然認為孩子只要想過來了,就什么事就沒有了,學校如此重視有點小題大做。鑒于此,學校及時安排有心理專業背景的輔導員對劉某入學心理測評情況進行分析,并與劉某談心談話了解劉某患病程度和具體情況,并嘗試進行心理疏導。疏導過程中了解到:選擇退學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對專業或者學校不滿意,而是因為自己對即將面臨大學生活的恐懼、不適應等問題,而這些恐懼、不適應想要向家長傾訴時卻被家長駁斥,學生便認為家長是對自己考取的學校不滿意才會如此對他。而在與父母溝通過程中,學校及時將有關抑郁癥的產生原因、表現、危害以及如何關愛抑郁癥患者等相關知識傳達給家長,最終家長完全配合學院安排,與學生進行了人生第一次平等談話、父親第一次擁抱學生并對學生道歉、父母從對孩子一味苛求到自覺發現孩子閃光點,父母與學生之間從互相不理睬到一家人其樂融融。通過了解,劉某心理狀況能夠繼續完成學業,在學校及家長的共同配合努力下,劉某最終勇敢的獨自做出人生中第一個決定:繼續讀書。劉某的家長也意識自己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了解了孩子今后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自己將來如何陪伴孩子的成長等,并決心為了孩子去改變。目前該生心理狀態良好,學校與家長保持定期溝通,輔導員對學生持續關注。
二、案例啟示
綜上,學校在心理育人的過程中,注重深入的探討、挖掘學生出現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許多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大都與學生家庭成長環境及成長過程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要做好問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一方面與家長保持密切溝通,積極了解掌握學生成長環境,挖掘產生問題原因,另一方面,發揮相關專業輔導員積極作用,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讓家長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并給予家長合理的教育建議,共同構建高校心理育人的家校協同機制,將家長融入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高校心理育人家校協同機制的構建策略
1、形成靈活多樣的家校溝通渠道
目前,高校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家校協同工作的順利開展,學校應努力拓寬溝通渠道,形成靈活多樣的高校心理育人家校溝通渠道。學??梢砸劳行旅襟w這一平臺,
2、注重家校協同中心理知識普及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開展心理育人工作存在難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家長的阻力。部分家長不認可孩子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更多的從任課教師、輔導員、舍友等校方因素尋找孩子心理問題的成因,或者由于自身心理知識的匱乏,認為孩子的問題只是簡單的人際交往、學習問題等,不能做到深挖根源。因此,高校在心理育人過程中,應積極發揮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的作用,應對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加強指導,提高其與家長開展溝通,面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專業性。
3、構建規范的網絡測評、預警系統
學校應建立規范的網絡心理測評、預警系統,確保家長和學生的知情權。依托測評系統運用專業的心理測評工具對學生開展心理普查、對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家長期望、親子關系、教養方式等,并逐步創建家庭心理檔案。學??梢韵蚣议L提供心理測評的相關結果,方便家長結合自己子女的問題,具體考慮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或做出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決定如轉診治療,避免了因問題發現不及時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積極配合學校共同解決學生的問題。
綜上,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順利開展離不開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實施心理育人家校協同機制有利于凝聚多方教育合力,發揮社會支持系統的力量,最大限度提升心理教育的實效,更好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