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菲
摘要: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九年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和紐帶,它在學生全面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本文結合普通高中培養學生的實際需要,認為學校應嚴格按照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施教育,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踐行培養目標,合理優化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保證各類課程的開設率,從而更好地改進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現路徑。
關鍵詞: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現路徑
我國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可以說是普通高中教育性質和教育任務的具體化,其設定與表述也逐漸由大學預備、職業選擇等外在工具性視角轉向個體發展需求的內在視角,并且逐漸由籠統的共性要求走向具體的個性要求。我國的普通高中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每一名學生能夠成功地進入大學生活做準備,還為了能夠讓每一名學生全面發展,為以后的生活做準備,因而,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
一、學校應嚴格按照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施教育
首先,普通高中是要保證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擁有一個成功的大學生活,同時要教育學生為終身學習而做準備。為此,需要學校能夠幫助學生習得豐富的知識,為日后的大學生活做準備,還要幫助學生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愿望;其次,我國普通高中還應為每名學生的職業生涯做準備,這就要求學校在傳授學生學術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課余時間,發展培養學生在日后職業生涯所必備的專業知識,技能和興趣,為就業做準備;第三,在升學和就業這兩大培養目標下,還應注重培養學生在日后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公民而做準備。為此,要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精神,將學生日常的學科知識與社會相結合,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二、教師應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踐行培養目標
教師是實現培養目標的直接執行者,應該是國家培養目標實現過程中最強有力的執行者。在人與人所形成的交往關系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存在著互相影響的現象,教師的思想、情感、行為習慣、處事風格與原則等都將直接作用于學生,而學生作為直接的教育活動對象,深受教師影響是必然的。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時刻牢記自己的使命,明確“培養什么人”這一首要任務,對于國家制定的普通高中培養目標,更應該認真貫徹和落實。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應該把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定位于為高考、升學,應該為了學生的“全人”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要真正做到“教學生一天,育學生一生”。因此,教師在不斷完善自我成長的同時,更應該把從事教育的初心,任教理念融入到培養目標中,以更好地促使普通高中培養目標與國家培養目標相契合。
三、合理優化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課程設置
按照國家的培養目標調整課程設置,需要學校及教師都能夠嚴格的遵從培養目標的要求,在課程的設置中,將原本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課程都落到實處,為學生們開設第二課堂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讓學生過度地去學習傳統考試當中所需要考的內容,而是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堂生活,培養學生的藝術性和實踐能力。學校可以將培養目標中要求的課程分為學科類課程和活動類課程,以學科類課程為主,活動類課程為輔。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使學生不光掌握學科知識,還具有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單純的課程只會讓學生更加死板,過分注重考試的科目和成績,而讓學生走出去,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例如:讓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普及法律知識,進而培養學生學法、懂法、用法的責任意識。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的責任感逐漸增強,是符合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精神的。 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夠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四、保證各類課程的開設率
當前我國普通高中的課程設置主要存在課程結構較單一、非高考課程開設率較低等問題。課程的內容主要都是圍繞著升學而設置的,這與我國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相背離。這就需要在研究和確定普通高中的課程設置時,須將培養目標的精神體現在課程設置中,以培養目標為依據安排課程,在課程設置中體現培養目標的精神。在普通高中課程設置中可以看出,實踐類課程開設率是最低的,其次是像心理健康、通用技術、音樂、體育這樣的非高考學科。在實踐類課程中,學生能更好地接觸社會,體味勞動和創造社會價值的過程和意義,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明確自我目標,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普通高中在實施培養目標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音樂、美術、體育、心理健康、通用技術等非高考科目的重要性,并且不能確保此類科目開足課時,這與實現培養目標背道而馳。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健康的體魄是學習和工作的保障;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是感知世界、享受生命的保障;良好的心態是創造更多社會價值的保障。因此,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些看似輕實而重的非高考科目的培養,學校也更應該保障此類學科的開設率。
總之,我國普通高中教育培養目標也在不斷調整變化和完善,從高中教育的“單一任務”——為升學做準備,到高中教育的“雙重任務”——為升學做準備和為社會發展提供合格的勞動力量,再到高中教育為“全人”發展做準備,更好地改進普通高中培養目標實現路徑。
參考文獻
[1]周坤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的歷史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14(03).
[2]朱新卓,嚴芮,劉寒月.基于過程的教育質量及其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15(5).
[3]石中英.關于當前我國普通高中教育任務的再認識[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