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爾立
摘要:保安族作為中國古老的民族,其傳統的喪葬倫理獨具特色。保安族人的喪葬倫理要求速葬、實行土葬,忌火葬,提倡薄葬,喪事從儉。保安族人嚴格的遵守著伊斯蘭教關于喪葬的禁忌,對保安族人來說,宗教道德對世俗道德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作用,濃厚的民族宗教哲學特色也就成為保安族倫理道德哲學最突出的特點。
關鍵詞:保安族傳統倫理;喪葬倫理;道德建設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民族——保安族,其民族精神中蘊含有獨特的智慧與勤勞。保安族人在日常生活和習俗中,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并且在長期與漢、蒙古、回、土等民族交往過程中,相融互通,形成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喪葬倫理。
一、保安族喪葬倫理與習俗
喪葬是一個民族最具特色的習俗之一,不同的時代下以及不同的民族來說,對死亡都有著不同的看法,所以喪葬倫理也有著不同。
對于保安族而言,他們的喪葬習俗、倫理規范也與其他民族不盡相同,“有著濃厚的伊斯蘭教色彩”[1](P156),因此,保安族人的喪葬習俗,嚴格的遵循著伊斯蘭教的規定,以速葬為上, “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2](P112),也就是保安族所稱的“埋體”(即尸體),停留最多不超過一天,如遇特殊情況也不能停留超過三天,有實現“亡人早入土為安”之意。另外,保安族人還主張外地逝者就地安葬,“為達到速葬的目的,還遵循‘天下黃土皆可葬人’、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的原則”[3](P50),不需要興師動眾的把“埋體”運回家鄉安葬,并不強調必須將逝者送回故鄉,與祖宗們埋葬在一起,更反對等待吉日,鋪張浪費的風氣。
“亡人以入土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3](P46),伊斯蘭教認為,人之構成的原因即是土,人是由土構成的,所以 “死后歸土就是返本還原”[3](P46),因此,保安族的喪葬習俗也遵循,伊斯蘭教的規定,實行土葬,忌火葬。
在埋葬時,對墓穴也有一定的標準。在選好墓地的地址之后,需要挖一個長約兩米、寬約一米、深三米左右的墓坑,并且在墓地西方向鑿出一“偏堂”,將之做為土枕,墳墓的底部嚴禁采用非土質的物品,例如木板、石板、鐵板以及燒紙的陶類等材料制品。“亡人頭朝西北方向腳朝東南方向、面則朝西方(即向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方向)”[4](P140)。再之后,用土坯堵嚴整個“偏堂”,最后填土掩埋墓坑,于此刻,“冢起則禮成”[1](P156)。
保安族的喪葬倫理中,還提倡薄葬,喪事從儉,拒絕繁文縟節,不使用殉葬品,不講究各種排場。他們認為,“人生下來就是赤身空拳,一無所有,亡故入土,也應赤身回歸安拉”[1](P156)。整個葬禮中,逝者的親屬不會設有任何陪葬物品,也不會懸掛逝者遺像,亦不放置花圈,不用棺材,不奏哀樂。
二、保安族喪葬禁忌
保安族人去世時,忌說“死”,而要說“無常”或“歸真”,尸體稱為“埋體”。人去世后,忌在亡人面前嚎陶大哭,“因為伊斯蘭教的教義認為,亡人是順命歸真而去,家人親朋應相信真主之前定,嚎哭、哀叫被看作是對亡人去世的不滿和怨恨”[4](P141)。
“保安族穆斯林認為歸真是一種自然規律,順其自然,不可強求,人在歸真之前,一般不留多的遺愿,也不提起他曾關注過的任何事情”[5](P307)。逝者在彌留之際,會請阿訇或者村落中其他有威望、懂經文的人誦念“討白”(桿悔詞),向安拉悔罪。待人去世后,會立即向家人、親戚和同族人報喪,本村的青壯年若得知消息之后,都會自發集中的拿著鐵鍬等工具,前往保安族人的公共墓地按照規格挖掘墓地,送葬時全村老少全部出動,由青壯年輪流抬亡人至墓地。
葬后,亡人家屬請阿訇晚在墓地誦經,一般持續“一七”(七天為“一七”)或“三七”不等。葬后第三天為較重要的忌日,逝者家屬會請阿訇或念經人在家念經,還要給所有曾來送葬的人送去“斯頭得目”(油香)與麥仁。“以后每七天請阿訇念經,直至‘七七’,百天和周年也是重要的忌日,一般都要請阿訇或念經人念經”[6](P139-140)。
保安族的禁忌習俗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并在世世代代發展中傳承、演變改良、進步。隨著社會和人們思想意識的發展,禁忌的形態和內涵也在發展和變化,許多禁忌現在已被人們所淡化。
三、結語
保安族人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為了維護本民族的生存、保證社會生活的穩定,形成了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都必須遵守的基本的和起碼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作為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伊斯蘭教倫理道德標準在保安族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均有著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它在保安族人民日常生產生活族人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中起著規范與準則的作用,保安族人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個人必須遵守的社會基本義務,以及個人的最高道德追求和終極目標,都是對傳統優秀道德因素繼承的體現。可見,對保安族人來說,宗教道德對世俗道德具有十分重大的影響作用,濃厚的民族宗教哲學特色也就成為保安族倫理道德哲學最突出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董克義編著.甘肅保安族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
[2]《保安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編.保安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李青華編.保安族[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4]馬少青編.中國保安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1.
[5]邁爾蘇目·馬世仁著.在“田野”中發現歷史:保安族歷史與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6]馬自祥、馬兆熙編著.甘肅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概覽[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基金項目:
國家民委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少數民族哲學思想與文化傳承創新研究基地資助項目(項目批準編號:2019SZJDS01)2019年度基地研究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