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基礎教學的改革任重而道遠,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敏感度,一直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對設計基礎教學的深入探索研究,回歸到觀察表現的根本中來,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課程設計方法。
關鍵詞:觀察對象;自然形態;視角
最近十來年,有關于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教學改革的消息屢見不鮮,文字匯報,成果展示如火如荼。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說明大家開始關注到如何更好地教學這件實事上面。
在擔任設計基礎教研室負責人的這些年里,經過幾輪的實踐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我們最終將設計基礎課程轉移到“觀察與表現”這個核心板塊中來,課程開設在大學一年級第一學期,重點學習觀察與掌握形態的基礎理論,引導學生應用視覺觀察語言進行有目的創造,并注重對造型基礎的體驗及訓練。培養學生基本的視覺審美、分析能力,著重于形式美感的培養。
一、為什么先要學會觀察對象?
在《觀察與表現》的課程的設計中,我們首先讓學生明確為什么要學會觀察這個大命題?從近現代的優秀大師作品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環境藝術還是平面視覺藝術,服裝設計及其他優秀設計中,他們的創作來源皆來自于我們熟悉的自然界,著重于對自然形態的提取與表現,既然自然物象是近現代設計的研究重點,我們有必要從生活中尋找出那些司空見怪的對象,將他們進行逐個角度的分析,有針對性地重新觀察,當我們在練習中逐漸樹立了正確的觀察思維與觀察方法后,逐步從中發現事物美的特征,從中尋找出形式美的法則與構圖形式。
今天的現代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反映客觀世界,更是創造物質世界,同時也表現了精神世界。我們學習的設計,其根本的目的是,為了“造型”---------即創造形象。造型是沒有具象、抽象、意象之分的,不僅僅是形象的摹寫,也不只是規律的抽象與寫生變化,而是我們相關的訓練,由高考前的寫實造型訓練向專業學習轉換,從而進入藝術與設計的學習狀態。
你能表達什么,關鍵在于你能看見什么。對于一個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僅僅滿足于再現客觀自然形態是遠遠不夠的, 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一些詞語如:消逝,童年,過往,空間等詞語。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詞語,選擇其中一個進行聯想思考,通過調研分析推導出選擇的觀察對象,對該對象進行重新觀察與認識。老師將構圖的知識與形式美法則的知識進行講解后,學生即開始運用多種觀察方式對其進行表現。在對開大小白卡紙上,進行前期觀察思考的過程分析呈現,呈現的方式可以包括頭腦風暴的清晰的導向圖、多種角度的攝影表現、手繪表現、有著美觀版式的貼圖表現、文字闡述等形式,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來學會將自己觀察到的對象合理地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地去了解和觀察自己將要表達的對象,變被動為主動,為下一階段的表現做好準備。
二、如何表現?
視覺表現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可以是動態的,也可以是靜態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體的,對于剛剛上大學的學生,從靜態的平面的視覺表現是非常合適的一種表現方式。
表現之一:形態解析。
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莫羅說:“我既不相信我能摸到的東西,也不相信我能看到的東西,我只相信我看不到和摸不到的東西。”他的話指出了現代藝術的信條和方向:藝術是一種情緒上的東西,是內在精神的表現,而非肉眼觀察到的自然。在大量西方現代設計大師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常常不是以理智或客觀的觀察為基礎,而是超越外表的直覺的內在力量和想象。
在課程設計上,延續之前學習的觀察內容,將所觀察的對象進行解析,重新打散,再進行構成。在解析之前,有必要對自然形態進行一定的結構分析。如選擇核桃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形態進行解析,不難發現在核桃的形態結構中,整體及局部形態中都有其特定的結構特征。形態的結構形式有時是單元形的重復,有時又是多個單元形的重復組合。形態的構造特征能夠在外形上體現得十分明確,并能夠顯示出具體的形狀和體積。我們將其這些體量結構與支架結構轉移到紙面中,將其手繪出來,進行具體畫面的分析表達,同時,將這些分析表達重新整合成一個嶄新的構形象。
表現之二:多種材料技法表現。
在人類客觀形態審美的意象中,除了造型因素外,材料與機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審美因素。材料運用始于20世紀初,主要運用于現代繪畫創作中,隨著設計藝術的不斷發展和新材料的不斷發現,材料逐漸成為現代設計藝術一個重要的表現手法。
西方現代藝術可以把它稱為新藝術的實驗。其中材料的使用發展最為明顯。材料在設計教學與藝術領域有其重要的共通性:如對自然事物的敏感性,超越物象外表的想象。可以斷定,材料表現課程在當今設計基礎教學中的可發展空間很大,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課題進行研究能產生藝術審美的體驗。
在課程設計中,學生可自行選擇生活中的物品,如燈泡,吉他,啤酒瓶,咖啡杯等,進行多種技法嘗試的創意表現,在表現的過程中,以體現該物品的特征屬性為主。通過對材料的尋找,再設計,想象力的發揮,構成畫面,學生對于應用視覺觀察語言進行有目的創造,并注重對造型基礎與色彩感覺的體驗及訓練。培養學生基本的視覺審美、設計分析和創新能力,著重于形式美感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形態的觀察與表現》課程基本的教學要求,在于通過初步建立重新觀察的方式與意識,培養學生運用形式美法則對畫面構圖的訓練,建立審美秩序感和構圖意識,掌握素描解析、重構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和表現物體內外結構特征的規律,并用正確的構成形式進行全新主題創作,使學生從原來的客觀再現的單向思維轉化到理性的、創造性的思維上來,結合專業特點進行應用表達,為設計專業的后續課程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英>E.H.貢布里希著《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1).
[2]<日>朝倉直巳《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
[3]劉曉陶《藝術中的自然》,吉林美術出版社,(2006.7).
[4]樂建敏《設計素描》,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