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英
摘要:在黨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決策部署中,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明確提出讓美麗鄉村“生態宜居”。對于自然資源豐富且脆弱的農業領域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更應該處理好與鄉村經濟之間的關系,從而共同推進鄉村振興與生態文明建設。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鄉村經濟
引言
新時代背景下各地應當以特色鄉村建設為著力點,立足于本地實際情況和資源優勢,解決好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短板和問題,積極建設美麗鄉村,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新型城鄉關系。美麗鄉村建設是美麗中國的具體實踐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宗旨與思路的提升和延續。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幾年關注美麗鄉村問題,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建設美麗鄉村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對“三農”(指農業、農村、農民)工作的新要求。
1、生態文明與美麗鄉村建設
在當前形勢下,為了能夠深入貫徹和落實城鄉建設以及“三農”工作部署,應當認真落實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精神以及治國方略,著力打造新型農村面貌。基于揚州地方特點以及文化元素等,結合鄉鎮區域社會經濟條件,打造特色鄉村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背景下,積極打造美麗鄉村,為揚州新農村的建設添磚加瓦。2017 年江蘇省政府規劃建設 100 個特色田園鄉村試點,這一整體目標在近兩年內逐漸得以落實。揚州市開啟了美麗鄉村建設計劃,對全市范圍內加強美麗鄉村建設,任務明確并實施了特色田園鄉村“111”建設行動。美麗鄉村,是美學的一種表述,樸實、豐富和多樣性是它的科學本質,體現出自然、生態、環境、社會、藝術和生活之美。鄉村是一種聚落的總稱,它的居民是將農業作為主要經濟活動。鄉村又被稱作是非城市化區域,它的產生顯示社會生產力發展已達到一定階段,它相對獨立,且具有獨特的社會、經濟與自然景觀特性的一類區域性綜合體,表現為農民、農村、農業統一結合的三農人文特征。美麗鄉村預示著我國未來新型鄉村的發展形式,是把鄉村當作一個將農業、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相統一結合的復合型生態系統來考量,并在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前提支持下實現其生態、生產、生活的高度統一。美麗鄉村之“美麗”不僅體現在自然層面,也體現在社會層面:一方面體現在良好的生態、優美的環境、合理的布局、完善的設施;另一方面體現在產業協調發展、農民生活富裕、村莊特色鮮明、社會和諧發展。建設美麗鄉村要以保證農村環境良性循環為前提開展工作,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改革,改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并協調發展農業資源環境,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1]。
2、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對鄉村經濟的影響
一方面,通過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去改善鄉村環境和基礎設施,在生態宜居的條件下為投資提升吸引力;隨著鄉村經濟發展逐漸縮小的城鎮差距,又為人力資本的引入創造機會;對村民而言,整體身體素質間接得到提高;對外來短期人員,鄉村發展更能吸引游客,提升客流量,許多鄉村依托自身的生態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經濟,使產業做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另一方面,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與開展會有阻礙鄉村經濟的可能。針對環保部提出的2020年底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目標,有些鄉村擔心會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沒有足夠的空間去進行經濟建設。其次,由于對政策解讀的偏差與自身認識不清,在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旅游、養老、民俗客棧等綠色產業,造成農田大量被流轉,糧食安全問題隨之產生,雖有短期收入但長期來看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結果是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期續命行為,甚至是為了干部的政績任務指標營造出形象工程,最后影響的依舊是鄉村經濟[2]。
3、進一步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的建議
3.1、因地制宜,規劃引領執行
一是規劃布局要合理。規劃布局要使農村住房整潔有序,符合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要求,打造整潔優美的鄉村環境,讓農民擺脫“靠山吃山”的老傳統,轉而依靠美麗的環境發展生態經濟;二是規劃要統籌協調。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規劃要符合全市總體規劃和各單項規劃,在規劃執行上,不能任意改動原有的設計,必須按照銜接配套的要求,努力實現各項規劃的無縫對接,確保規劃藍圖落地實施三是在規劃中要注意保護古村落和古建筑,注意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四是規劃要集思廣益,在規劃設計時多征求本地專家、鄉鎮干部和群眾的意見,使做出的規劃與當地風土相得益彰,杜絕習總書記所說的“涂脂抹粉”工程。
3.2、強化標準制定,用各具特色的各級標準分類指導美麗鄉村建設
農村領域的國家標準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細化。2008年之前,我國農業農村國家標準主要分布在農業相關領域 ,農村建設領域的國家標準較少,2008年之后,隨著美麗鄉村標準化的提出和推進,農村領域的標準逐漸增多。農村領域現行有效國家標準共 35項,其中近 3年發布實施的為24項,占69%,主要分布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近3年已立項的與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的國標有66項,主要涵蓋農村公共服務、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農業社會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各省份也紛紛結合自身特色,制定符合農村發展實際、行之有效的地方標準。據統計,2008年之后我國各省份發布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相關省級地方標準共 233項,四川、江蘇、山東省較多,均超過 20項。其中近 3年發布實施的為 124項,約占53%[3]。
結束語
因此,在鄉村生態文明的建設中,更應該關注對鄉村經濟的實際影響,不應盲目跟隨國家政策優惠,應該立足自身實際,即使是針對生態紅線也是在不影響生產生活區域內的“絕對保護區”。只有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正視建設中的錯誤行為,才會在分析鄉村生態文明建設對鄉村經濟的影響中去促進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靜.改革開放四十年視角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22):16-17+44.
[2]李曉趁.鄉村旅游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研究[J].農家參謀,2019(15):32+95.
[3]周春媚.“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鄉村振興與建設的探索及挑戰[J].傳播力研究,2019,3(22):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