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
摘 要:高校教育承擔著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主要任務。為了能夠最快的周到心儀的工作,大學生應自我學習、自我培養就業能力。當前大學生就業危機意識不強,多年的應試教育導致職業意識啟蒙教育缺乏,應激發大學生的就業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從整個職業生涯的角度來看待就業能力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意義,自覺接受就業能力教育,主動提升個人就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自我培養
大學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難問題日益突出。為了更好的實現就業目標,大學生要認識到自己是個人生涯的建設者、規劃者和實施者。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明確學業目標,發揮自主性和責任意識,梳理好學業與人生的關系、學業與專業的關系和學業與就業的關系這三種關系,大學生只有解決了思想上的困惑,認識到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學生才能積極建構自身對就業能力的理解和認知,主動求知,樹立合理的學業觀和就業觀,由被動受教育者變為主動求學者,增強自我培養以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動力。
一、學好專業知識技能是就業的保障,是基本的就業能力
就業屬于社會化的一種重要體現。個人學業表現關乎到最終就業的具體情況,大學生需要多關注本專業就業需求,了解專業就業去向和社會需求的就業能力標準,就業是專業學習的導向和評價指標之一,專業技能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僅僅獲得學歷和學位是不夠的,社會需要更多的能力特征。大學生就業在外顯形式上體現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實質取決于社會需求。要堅持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統一。
要正確認識所學專業與事業的關系。學業是事業發展的基礎,事業是個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服務社會的重要渠道。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在職業理想的牽引和引導下,積極進取,參與競爭。具有職業理想直接表現有三個,從時間維度上看,是主觀愿意長期從事某項職業,從目標高度維度上看,是愿意把平凡的工作做到卓越,是追求完美和極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在職業中的卓越表現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
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及早制定屬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十分必要的,而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是重要的。在全球化的競爭之下,每個人都要發揮出自己的特長。從事熱愛的工作,這樣的人才是最幸福和最快樂的人,他們最容易在事業上取得最大的成功。“知己”十分重要“知彼”也是同等重要的。
一份行之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將會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個性特質、現有與潛在的資源優勢,使之樹立明確的職業發展目標與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引導大學生評估個人目標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搜索或發現新的或有潛力的職業機會。還可以幫助大學生學會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驟與措施,不斷增強職業競爭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與理想。
從具體實施來看,職業生涯規劃應從大一做起,并根據自己的長期目標,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行動計劃。比如,一年級為試探期,這一時期要初步了解職業,特別是自己未來希望從事的職業或自己所學專業對口的職業,但由于學習任務繁重,不宜過多參加實踐活動;二年級為定向期,要通過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鍛煉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最好在課余時間尋求與自己未來職業或本專業有關的工作進行社會實踐,以檢驗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并根據個人興趣與能力修訂和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三年級(四年級)為沖刺期,在加強專業學習、尋求工作和準備考研的同時,把目標鎖定在與實現自己的目標有關的各種信息上。
三、積極參與就業市場競爭
市場化的人才配置方式,帶來了激烈的市場競爭,網絡技術和城市交通的迅猛發展在提高求職效率的同時,也加劇了就業競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對大學生而言,身處“互聯網+”的大時代背景下和學習型社會之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也是對自我發展負責的體現。
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就業競爭,全面認知和深刻理解人才競爭的特點,許多大學生由于缺乏職業啟蒙教育,缺乏就業的緊迫感和危機意識,不了解就業形式和就業前景,存在“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理。有些大學生過分渲染社會資本和家庭背景的重要作用,存在“等、靠、要”思想,依賴家庭背景和人際關系,缺乏自主競爭觀念。要有意識的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正面認識就業競爭,既不盲目樂觀,又勇于面對和承擔責任。正確看待挫折,理性分析自身的優劣勢。立足當下,樹立遠大的理想,要正確處理好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合理定位自己的目標和價值,在大學求學期間,努力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
大學生要積極參與就業競爭。就業競爭的核心是就業能力的競爭,就業競爭不是在畢業季求職擇業時才開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取決于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的多方積累和準備,不是短期的求職技巧輔導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學期間的合理規劃,積極參與社會實習實踐,嘗試有償社會服務,提升核心競爭能力。有擔當、有責任感,通過充實有序的大學生生活,做好就業準備。
適者生存,生存是為了發展。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應該是積極主動的,而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卻步。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入社會后才能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在不影響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大膽走向社會、參與包括兼職在內的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和盡快適應社會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梁嘉.大學生可持續性就業能力的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4(18).
[2]李良成.就業能力關鍵構成要素模型下的高校人才培養[J].江西社會科學.2015(04).
[3]肖晗予.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