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辰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集資詐騙罪的頻發給我們生活帶來困擾,已經成為一種較為常見的破壞金融秩序的犯罪,關于集資詐騙罪的相關處理,直接關系到利害關系人最直接的利益,在處理集資詐騙問題時應當及時、準確、有力,才能更好的保障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對集資詐騙罪進行研究,具體內容包括對集資詐騙罪構成的分析,以及集資詐騙罪的相關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及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分析。
關鍵詞:集資詐騙;死刑;法制
近幾年來,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集資詐騙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出現。集資詐騙現象對社會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影響,使人民群眾的社會公信力降低,使國家的金融秩序紊亂。雖然刑法對本罪做了嚴厲的規定,國家也在加強打擊力度,但這種現象依然在持續增多,且在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死刑,本人希望通過對本罪的分析,加深人們對本罪的理解,避免此罪發生而給生活帶來困擾。
一、集資詐騙罪的概述
(一)集資詐騙罪的影響
集資詐騙罪是指為了非法占有采用詐騙的方法進行非法集資且有較多數額的為集資詐騙,集資詐騙罪會導致國家金融秩序的紊亂且會嚴重侵害公民的公私財產所有權。通俗的將就是在沒有一個合理的金錢來源的情況下,利用一種用金錢補利息且利息巨大的方法,騙取群眾的錢,會導致惡性循環,到來嚴重的影響。集資詐騙會導致公民乃至社會的信任危機,造成社會的混亂,人民利益損失帶來的一系列嚴重過后果等,應當從各個方面且結合案例對本罪進行分析,以加深對本罪的深刻了解和充分的討論。
(二)集資詐騙罪的理解
集資詐騙罪是由詐騙方法和非法集資構成的,但是我認為詐騙方法與非法集資是重復表述的,大多數非法集資都會通過詐騙的方法完成。集資詐騙的定義是通過一些虛假的證明和以高回報或利息為誘餌,騙取人民存款的行為。我認為,集資詐騙罪打擊集資為一個表面,更重要的是打擊詐騙的行為,所以我認為應當修訂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是用非法集資的方法進行詐騙活動。
二、集資詐騙與普通詐騙的區別
為了更好的懲治時候故意行為,應當區分集資詐騙與普通詐騙的區別。一般詐騙是事前故意行為,通過實現預謀、有計劃的的行動,以獲取他人財務為最終目的,事成后會立即潛逃,這種非法占有財務一目了然。而集資詐騙大多是在事中、事后故意而為,在最開始的時候往往不能判斷,但是隨著集資金額的增加,以及在集資后對錢財的任意揮霍和處分行為,使人們認識到侵吞集資款的故意,即非法集資是無非法占有的目的,集資達到一定規模后才有故意侵吞的情形。
三、集資詐騙罪的法律規定
(一)集資詐騙罪的法律解釋
我國最早在1995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在其中的第八條規定了集資詐騙罪,1997年在刑法是予以確認,且認為該罪個人詐騙金額在100萬元以上認為數額特別巨大,單位在250萬元以上認定為數額特別巨大,此種情況適用死刑。在2015年8月29日,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廢除對于本罪的死刑。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第二百一十條第二款、第六百九十條、三百條第三款和第二百八十七條是關于對的法律條文,看條文的同時應該參照相應的司法解釋,更好的了解法條,在這我就不一一列舉法條了。
(二)集資詐騙罪和其他犯罪的區別
關于集資詐騙和其他犯罪的區別,從區別更容易加深對集資詐騙的理解。關于集資詐騙和詐騙罪的區別,兩罪既有共性也有區別,兩罪均為詐騙,但是犯罪客體不同,集資詐騙罪是復雜客體,而詐騙罪是針對特定的人或者組織實施詐騙。且集資詐騙的客觀方面包含特殊法條的規定。其次是集資詐騙罪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區別,兩者主要是侵犯對象不同和客體行為的表現方式不同,集資詐騙的侵犯對象是復雜客體,是群眾用于集資獲利的財產或者是財物,非法吸收是只能表現為金錢。集資詐騙的客觀行為純粹是非法占有的行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為了盈利為目的,不是出于占有的行為,所以兩罪的主要區別還是是否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關于集資詐騙罪的處罰,犯本罪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沒收兩萬到二十萬的罰金;情節嚴重的出五年到十年有期徒刑,并沒收五萬到五十萬的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并沒收五萬到五十萬的罰金或沒收財產;新司法解釋的規定數額特別巨大并給國家和人民群眾造成重大損失的判處無期徒刑,并沒收全部財產。當然若犯本罪并在一審宣判前將錢財退回,或者情節輕微,得到當事人原諒,可以免除刑事處罰。但是導致被害人精神失常甚至死亡,或者詐騙搶險物資等行為屬于嚴重情節,應當從重處罰。本罪兩千元以上就屬于數額較大;個人超過二十萬元,單位超過五十萬元就屬于,數額巨大;個人超過一百萬元,單位超過二百五十萬元,就屬于數額特別巨大。
四、集資詐騙案例及分析
關于本罪的社會影響,唐亞楠集資詐騙案,唐亞楠是安徽省萬物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法定代表人。2004年6月到2007年3月,唐亞楠和他的同伙虛假宣傳公司的經營狀況,以高利率高回報為名向社會非法集資,先后與七省116縣區49786人簽訂合同書,非法集資數額高達9.37億元,而其中絕大部分存款用于唐亞楠的個人生活享受、肆意揮霍,到案發未知還有3.33億無法歸還,并導致一人自殺身亡,唐亞楠的這種情況屬于數額特別巨大,情節惡劣,在當時被判處死刑,并沒收全部個人財產,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就此案而言,唐亞楠的行為給社會和人民群眾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至使人民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
反觀現在社會,尤其近幾年各地的集資詐騙案件頻發,且數額都在上千萬,過億也成為了常態,如2013年,陜西省吳堡縣三星典當有限公司案件、2014年河北省廊坊市的黃金佳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案件、2014年陜西西安的世和投資有限公司責任人捐款逃跑的案件以及2015年剛過去的鈺誠公司的e租寶案件等等,伴隨著這些案件的必然是人民的財產損失和傾家蕩產甚至是生命的消逝,由此也可以看出集資詐騙案件近幾年的高發性。
面對高發的集資詐騙行為,我認為立法者和司法人員不僅應當加強立法,還應當加強普法宣傳,使有心犯罪的人心存畏懼,是法律深入人心,讓人們群眾能夠辨別犯罪,合理且正確投資。其次我認為還是人們貪心在作祟,總是抱著僥幸的心理,說明社會的發展不足,但是也說明人民手中有錢,社會應當針對這一現象進行改革發展,迎合人民的需求。第三,我認為也是人民對于社會信息了解和認識的缺乏,這么多集資詐騙的案件頻發依然不能使人民引起重視,所以我認為可以借助收視率比較高的節目或者廣告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加深人們對于一些犯罪信息的認識。第四,國家加強對集資詐騙罪的打擊力度和監管力度。第五,建立全方位金融管理體系,努力發展加大檢測范圍,控制力度。加強教育,使人民轉變對經濟的一些不良的態度。
五、集資詐騙罪的擴張性解釋
集資詐騙罪的擴張性解釋還能解決非法傳銷問題。在傳銷組織中,對于商品虛高的價格我想大家都心照不宣,也不存在錯誤的認識,基于發財的想法,就開始發展下線,使越來越多的人身陷其中。在中國的傳統想法里,無法認定為集資詐騙,但在西方國家這是很多犯罪分子以這種低價商品轉換為高價傳銷為規避詐騙罪法條的新型手段,如果不能治本,會使集資詐騙罪這一重罪被輕而易舉的規避,應當對食利性非法傳銷的發起人基于相應的處罰,才能實現罪刑相適應原則,
筆者認為集資詐騙罪會給社會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創傷,可能導致一個家庭的破裂,人民財產的損失,金融市場秩序的紊亂和國家金融秩序的失調等等,有很多人只看重眼前的利益,正所謂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貪小便宜吃大虧。從另一個角度說,現在人的存款也夠充盈,國家可以充分調動市場的積極性,不僅可以帶動經濟發展,還可以使人們享受生活。這些違法者也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去實施犯罪,但同樣導致他們實施犯罪也正是人性的弱點,我覺得關于本罪死刑的廢除也是合理的,縱然對于那些被害的家庭,讓他們覺得不公,但是也是處于任性的考慮。即便到現在可能還有集資詐騙的案件在發生,希望大家能多多去關注時事新聞,多多思考,有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同時也不要為一些小利而失大,對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傷害。同時也不要為了賺取更多的利益而去拉別人下水,或者出于別的什么不良的心理,畢竟在中國現在國情下有相當一部分人掙的錢是來之不易的,可能他們的錢真的是用一輩子換來的,可能比命還重要,就像那些案例中自殺的人。平時多看一些法制頻道,新聞聯播,有關的法律書籍,不僅可以趨利避害,對于我們日常生活也是很有助益的。現在國家的法治已經開始逐步完善就,我相信以后一定會更好,對于犯罪的懲處力度,受害人權益的保障會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85.
[2]吳振興.罪數形態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203.
[3]劉炎,劉才光.非法集資犯罪若干問題探討[R].2000年刑法學年會論文.
[4]高艷東.集資詐騙罪的立法完善與解釋對策[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