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吳小宇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現代太極拳練習和慢跑練習對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影響效果。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選取了32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現代太極拳組和慢跑組并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現代太極拳運動對于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有著顯著的功效。
關鍵詞:現代太極拳;慢跑;老年人;平衡能力
老齡化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健康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有關太極拳改善老年人身體的研究成果較多,研究集中在太極拳改善老年人移動能力和心肺功能等方面。但針對現代太極拳的專門研究卻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對現代太極拳對于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討出現代太極拳運動對于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功效,豐富現代太極拳的理論,為老年人選擇鍛煉方法提供建議。
一、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選取了年齡、身高、職業等方面相似的32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受試者身體狀況良好(無骨關節疾病和無前庭功能障礙等疾病)、視力正常、在過去一年里無任何規律的運動史,并且之前沒有接觸過太極拳運動。將32名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現代太極拳組(男8人,女8人)和慢跑組(男8人,女8人)。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及回收采用當面發放的形式,保持了問卷的回收率。共發放調查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20份,回收率100%,有效問卷份120份,有效率100%。
2.文獻資料法
根據本文的需要,查閱和收集了國內、外大量參考文獻資料,查閱有關現代太極拳的文獻;跟蹤各相關資料發布的網站,從中獲得研究所需要的文獻資料。
3.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向從事多年太極事業的武術專家進行訪談,了解本研究相關信息、現代太極拳的研究現狀以及疑難問題。
4.統計分析法
將測試結果數據輸入Excel整理后,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無干擾狀態下維持靜態姿勢能力
慢跑組和現代太極拳組的閉眼平地單足站立的時間不斷增加。4周練習后,慢跑組和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平地單足站立的時間增加幅度相近。但經過6周練習后,現代太極拳組的曲線明顯上升,曲線上升幅度較大,表明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平地單足站立的平均時間增長較快,說明現代太極拳組經過練習后在無干擾狀態下維持靜態姿勢的能力明顯增強。
表1的測試結果顯示慢跑組經過10周慢跑練習后,閉眼平地單足站立的平均持續時間不斷提高,由練習前的12.71秒提高到18.33秒;而現代太極拳組經過10周的現代太極拳練習,閉眼平地單足站立的平均持續時間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由練習前的12.40秒提高到20.16秒。通過數據的比較,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平地單足站立時間的增長時間較多,無干擾狀態下維持靜態姿勢能力提高明顯。
(二)主動運動過程中平衡能力的測試結果
慢跑組和現代太極拳組的閉眼原地踏步時間不斷增加。在前6周的練習后,慢跑組和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原地踏步的平均時間相差不大。但在第8周的練習后,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原地踏步的時間增長較快,曲線明顯上升,上升幅度較大,表明現代太極拳組在第8周練習后收到明顯的效果,說明現代太極拳組經過練習后在主動運動過程中的平衡能力明顯增強。
表2的測試結果顯示,慢跑組經過10周的慢跑練習后閉眼原地踏步的平均時間不斷提高,由練習前的7.3秒提高到9.6秒。在第4周的慢跑練習后,慢跑組閉眼原地踏步的平均時間相比前2周的平均時間少,出現了小波動,但慢跑組的總體平均時間是不斷增長的;而現代太極拳組經過10周的現代太極拳練習,閉眼原地踏步的平均時間增長比較明顯,由練習前的6.8秒提高到11.4秒。通過數據的比較,現代太極拳組閉眼原地踏步時間的增長時間較多,主動運動過程中平衡能力的提高明顯。
三、小結
研究結果表明,現代太極拳練習和慢跑練習均能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但現代太極拳練習對于改善老年人的平衡能力有更顯著的效果。研究發現,雖然只是短短10周的現代太極拳練習,但由于現代太極動作簡單易學和養生效果明顯,對于學練眾多的老年人群來說,學練現代太極拳要比練傳統太極拳容易,從現代太極拳運動養生的特點和功效來看,更適合老年人進行練習。若長期堅持練習,能有效地提高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預防跌倒等意外發生。
參考文獻:
[1]張麗芬.八段錦對老年人平衡能力影響的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
[2]陳立鵬.傳統太極拳與現代太極拳之比較[J].健身科學,2011,8.
[3]阮紀正.拳以合道.太極拳的道家文化探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4-75.
[4]姜娟,郭志禹.太極拳健身文化及其科學基礎——現代太極拳運動之延年益壽篇[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04).
[5]程娜.從現代醫學角度看太極拳的養生保健作用[J].科技信息,2012.10 (31).
[6]鄧軍民.老年人靜態平衡能力的分析及評價系統的初步建立[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25 (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