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鵬
摘要:“互聯網 +”是一種新的社會發展形態,它給高職教育領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高職體育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 +”背景下面臨著教學理念、教學資源、教學過程、手段等的創新。如何創新及運用,是我們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體育;“互聯網+”;運用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包括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一直延續著教師言傳身授的教學模式,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教學過程,學生被動地學習體育基礎理論、模仿和練習體育技術動作。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降低了學生學習體育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體育教學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學理念,通過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建設體育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答疑解惑。除此之外,體育課外活動組織和監督、體育成績查詢、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管理、科學健身指導等內容是否能囊括在“互聯網+”背景下體育教育的范疇中呢?這也是我們亟需摸索、研究、開發、運用的內容。
隨著智能移動終端在學生和教職工中的普及,高職院校“互聯網+”運用日趨成熟,我們將對高職院校如何在“互聯網+”模式下的體育教育展開概述及分析研究。除教學課堂資源建設外,體育課外活動組織和監督、體育成績查詢、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管理、科學健身指導等內容利用互聯網技術開發平臺進行開發,把這些功能集合運用,是我們著重研究及運用的方向。
一、“互聯網+”在校園中發展情況
近幾年來,隨著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以及互聯網的廣泛覆蓋,手機應用開發日益改變著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據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互聯網信息中(CNNIC)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98.3%,手機是拉動網民規模增長的首要設備。相比面向整個社會的調查,高校大學生群體使用智能手機比例則更高,達99%以上。基于“互聯網+”移動終端平臺建設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信息化過程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與體育結合已經成為新時期體育教育的主要特征,而當今社會高速發展對體育教育現代化建設提出更高層次的要求。
在高職院校中,雖然很多學校建立自己的教務系統,教學資源庫,但更多的需要利用服務器,在電腦端登錄后,才能使用。例如學生成績、課件、微課資源都分屬不同部門,無法集中管理和運用,學生、教師學習、查詢十分不便。在體育教育方面,教學、管理、資源信息化智能化運用更是存在諸多問題,信息、資源共享、整合、便捷運用與其他部門、學科存在一定差距,十分不利于體育學科、體育教學的發展。就此而言,如何充分利用“互聯網+”優秀的技術資源、平臺來促進體育教育的發展,給廣大師生帶來便利,這是我們體育工作者當前重要的研究方向和關鍵所在。
二、移動終端系統在實際運用中的研究
(一)移動終端功能
移動終端系統包含如下幾項功能,體育新聞、體育活動日程、體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資源調閱、體育選修課,還包括這次重點研究的內容課外體育鍛煉、體質測試數據、以及科學健身知識(運動處方),為學生提供與體育有關的信息引導,幫助教師進行體育教學管理,讓學生更好地利用豐富的現有體育資源,積極的參與體育活動,培養終身體育的習慣。
1.傳統資源設計
體育微課、慕課、翻轉課堂和選修課資源,是在原有教務系統中多年積累的教學資源,在“互聯網+”平臺技術加持和整合下,讓學生隨時隨地利用互聯網廣泛的覆蓋能力,最大化地用電腦和各種移動終端,方便、快捷及時地利用眾多的碎片時間,多環境、多時間段重復地學習體育技術內容和體育知識。
2.傳統功能衍生
體育新聞和活動日程安排主要是學校內部體育類新聞、賽事活動(校內外比賽項目及日程)、體育內容的講座等,主要是由相關教師、學生在服務器端編輯、審核后發布,方便廣大師生在電腦端和移動終端及時了解學校最新的體育內容及活動。
(二)課外體育鍛煉組織和監督
課外體育鍛煉組織和監督是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和普通高校學生學習目標略有不同,對學生身體素質和終身體育鍛煉要求也不盡相同。以我們學校為例,我們學校是一所醫學類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后多數是從事醫藥衛生類職業,行業要求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高,工作強度和職業精細化要求更高,這就決定了學生在校期間身體素質鍛煉和提高,工作之余體育鍛煉、終身體育鍛煉的需求和技能是學校層面必須高度重視的,也是體育工作者致力工作的方向。
體育課堂教學只能教會學生鍛煉的方法和手段,身體素質和活動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靠課外體育鍛煉。在我們這個軟件系統中,課外體育鍛煉組織和監督是一個重要功能。例如:在早操中,我們是定時定點集合,利用移動終端定位打卡,每個移動終端都沿著事先預設的點,隨機設定路線跑進(每個移動終端路線都不盡相同),完成一定的練習量和強度后,數據上傳至每位同學的數據庫中。每學期完成相應的距離為課外鍛煉合格。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學生現階段對手機等移動終端的高度依賴情況,與其讓學生們花大量的課余時間在手機上,還不如讓這些時間、精力通過移動終端這個工具來提供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體活動技能的可能。利用移動終端來組織和監督學生的課外鍛煉,是一種十分高效、低耗的方式方法。
(三)體質測試數據板塊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是衡量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基礎性測試,“標準”的基本要求及考核為學生提供體育鍛煉的參考標準,是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體質情況最便捷的途徑。在這里學生可以便捷地查詢自己的成績和評價等級、測試達標情況。
(四)運動處方
運動處方也是運動健身指導,它是根據《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結果,結合體育課堂教學、課外體育鍛煉安排,以及自身身體綜合情況,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給出的初級身體鍛煉項目、強度、數量等的一個綜合方案。這將是我們體育教育不斷深化和與時俱進,不斷努力完善的方向。
三、結束語
“互聯網+”既是一個新型的技術開發模式,也是一個新型的平臺,它集合了現有的主流媒體交互、融通,也結合多社會角色的交流、溝通需求,多介質、資源的相互滲透。我們作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要厘清互聯網發展的趨勢,及時改變教學理念,積極引導學生發揮主動性,利用成熟、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師生信息處理能力,探索適合高職院校體育教育發展的健康、便捷、有效的創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荊全忠,邢鵬.“互聯網 +”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教育探索,2015 (9).
[2]周強,王歡,王天佩等.普通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探討[J].體育學刊,2002,9 (1):100-103.
[3]周建華.普通高校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研究—對 20 所實施“三自主”選課模式的高校調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 (1):81-84..
[4]孫全洪.高校體育教學中創新思維與體育興趣的關系[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4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