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行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盛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身體素質,關注身體的健康發展。初中階段是學生生理與心理成長的重要時期,因此體育教師也面臨著很大的教學壓力,不僅要促進學生的身體發育,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才能夠切實地保障體育課程為學生帶來的效益。本文主要從體育教學的趣味化、個性化以及信息化三方面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構建一個充滿歡樂、自由、規范的初中體育課堂。
關鍵詞:初中;體育;有效教學
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散養式”的教學方式,教師用哨子對學生發號施令,學生在操場上“自由活動”。這極大地浪費了初中體育課堂的時間,既沒有讓學生得到應有的身體鍛煉,也沒有讓教師展現出應有的教學風范,因此我們應該轉變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用有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帶來新穎的體育課堂體驗,喚起學生對體育課堂的期待,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一、體育教學趣味化,課堂更具歡樂
教師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尤其是體育教師。根據以往的經驗,體育教師總是為學生留下嚴肅、嚴厲的印象,因此教師應該改變這種刻板印象,用趣味化的教學方式,為初中體育課堂營造出歡樂的學習氛圍,在學生心中留下一個幽默風趣的形象。學生只有對體育課堂產生興趣,他們才會在進行鍛煉的時候甘之如飴,同時也會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體育課堂的教學活動中,這是衡量初中體育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標準。與此同時,一個歡樂的體育課堂氛圍,也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效果,從而為教學方式增強了有效性。
例如,在體育課堂的伊始,教師總會讓學生整齊地站成若干排進行報數,那么教師可以用趣味化的游戲來改造報數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教師讓學生按照每排10個人進行站位,每個人都有一個具體的號碼牌,此時教師隨機叫出一個號碼3號,那么拿3號牌的學生需要站起來說:“3號呼叫6號”,此時3號同學可以蹲下,6號同學需要站起來說“6號呼叫1號”,這樣的呼叫方式反復進行,并且速度也要不斷地加快,可以為學生帶來歡樂的體驗,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不斷地完成蹲、起的動作,也加強了對腹肌體能的訓練。總之趣味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鍛煉身體,樂此不疲。
二、體育教學個性化,課堂更具自由
在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中,強調了學生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識的個體,因此在體育課程中教師也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因材施教的體育課程,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感受到自由的課堂氛圍,但是體育教師也要注意自由不是散漫。當體育教師了解到學生的差異之后,可以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將他們進行有效的分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發揮所長,或者喜歡這項體育活動,從而提高體育教學效率,這也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體現。
例如,體育教師在調查本班的學生之后,發現班級中的男生喜歡打籃球、踢足球,而女生則更喜歡打乒乓球與羽毛球。然后教師根據大家的差異選擇,用較為簡潔的方式將體育教學內容講述完畢,確保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之后,便讓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并且教師也要“下場”,與學生共同參與其中,從而指導學生進行運動。通過自由的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體育活動的展開,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體育課堂的熱愛程度,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減輕壓力,培養體育愛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體育教學信息化,課堂更具規范
科技的不斷發展,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學生對新興科技也有著極大的好奇心與興趣。為此體育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入信息技術,吸引學生的目光,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各種體育鍛煉的技巧,從而規范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同時一些體育項目的規則與要領,如果單純地依靠教師進行講述,學生可能不容易理解與掌握,但是搭配上視頻與案例之后,學生便可以一目了解。
例如,劉翔作為田徑運動的佼佼者,是很多學生心中的“男神”,為此教師可以此為例,在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劉翔的比賽視頻,然后通過對視頻的講解,讓學生真正地了解“跨欄”這一項體育技能,并且通過對視頻播放速度的掌控,讓學生直觀地看到跨欄的運動要領,從而在學生的心中構建一個關于跨欄的體育知識系統。最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操場上進行實地訓練,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并且加上教師的親自指導,為學生構建一個規范的體育課堂。
總而言之,初中體育課堂實行有效的教學策略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應該加以重視,為學生探究出更科學、合理的體育教學方式,從而帶領學生一起鍛煉,共同提高身體素質。但是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以及課堂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式進行靈活地運用,從而讓初中體育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感受到歡樂、自由與規范,最終受益一生。
參考文獻:
[1]董晨偉.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
[2]敖定平.探析初中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8 (0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