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敏
摘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基于該視角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探討了幾點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的對策,旨在更好的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積極情緒;培養;對策
積極心理學作為心理學領域一門新興學科,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業內研究人員的重視。作為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積極心理學以人類的健康幸福為目標,采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在構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業內針對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人格特質以及組織系統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為主,比如實驗法、調查法等等。隨著神經心理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積極心理學有望成為心理學理論新的增長點。眾所周知,人類的情緒是有積極和消極之分。據統計,大學生因情緒控制不當造成的傷害事件時有發生,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大部分高校忽視了對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情緒管理,尤其是積極情緒的培養和塑造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開展了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對策分析,旨在更好的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的重要性
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效用,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增加學習動力、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促進大學生成長有重要的作用,詳細如下。
首先,充分發揮積極情緒作用,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根據一項關于修女的研究結果顯示,積極面對生活的修女與消極的修女相比,壽命更長。從這個著名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積極樂觀的情緒有助于人的身體機能發育,進而促進人的身體健康。對于大學生來說,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效用,能夠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最終確保大學生的身體健康。
其次,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有研究統計顯示,情緒對于學習效果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積極樂觀的情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潛能和學習興趣,通過摸索新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習效果;反之消極悲觀的情緒對會學習效果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加強大學生積極情緒的培養,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第三,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作用,有助于大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日常交往中,人們的表情比語言更具有信息沖擊力。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借助表情的表現形式可以向人們展示自己的內心意愿。熱情、積極、樂觀、包容的情緒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構建,反之消極、負面、嫉妒的情緒則會成為良好人際關系的障礙。因此大學生需要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正面作用,為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基礎。
第四,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所謂的自我效能感是美國心理學籍班杜拉提出的,指的是人們對自身能力的預判,這種預判結果會對后續應對行為產生影響。一旦判斷結果正確,會產生推動效應,人們會更傾向于做這件事,反之當判斷結果失敗時,人們往往會選擇放棄或者躲避該事情。從這個角度來看,充分發揮積極情緒的作用,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夠選擇積極、樂觀的態度和方式去解決。如果成功解決問題,會形成良性循環,進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的對策探討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效用,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以及人格塑造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下文探討了幾點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的對策,如合理的表達情緒、科學運用合理情緒療法、學會分享品味、注重教師的積極引導等,詳細如下。
首先,注重情緒的合理表達。如何合理的表達情緒,能夠拿捏的恰到好處,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對于大學生來說,需要學會如何有效的避免“踢貓效應”的負面影響。所謂的“踢貓效應”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負面情緒的連鎖反應。該效應起源于如下的小典故:一位老板批評了公司內的職員,這個職員內心覺得委屈回家后批評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受到批評后就踹了家里的貓來泄氣,貓為了躲避孩子的發泄逃到街道上,正巧遇到一輛行駛的卡車,卡車司機為了躲避慌亂逃竄的貓,不小心撞到了路邊等車的老板。從這個典故中可以看出,生活中的人們在受到委屈的時候,常常會選擇找人發泄怨氣,而不是靜下心來思考為什么受到批評。對于當下的大學生來說,需要學會把控消極情緒,避免“踢貓效應”,在遇到委屈或者困難時選擇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和宣泄渠道,避免出現惡性循環。從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的角度來說,注重情緒的合理表達時,是構建良好人際關系網的基礎。
其次,科學的應用合理情緒療法。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了合理情緒療法,該療法注重人的認知、情緒與行為三者之間的相關作用關系,尤其是認知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埃利斯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于人經歷的某種事件而產生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其中不合理的信念常隨負面情緒而表達。不合理的信念多呈現出如下三個特點:一是絕對化要求。這種要求指的是人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過于主觀化,對于可能發生的時間常表達為必須等絕對化的詞語。二是過分概括化,這種考慮問題的方式強調以偏概全。三是糟糕至極,指的是認為一件不好的事發生將是非常可怕和糟糕的。事實上,我們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理性信念的影響。對于大學生來說,應該學會做情緒的主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被消極情緒所控制,學會用科學的方法以及合理的理念調控自己的情緒。
第三,學會分享,學會品味。著名心理學家弗瑞德從心理學的角度定義了品味的概念,并將其與“應對”進行對比分析。心理學上的“應對”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問題、產生負面情緒時,會采取多種方式“應對”負面情緒,并最大化減少這種情緒對我們的影響。與之相對應,“品味”則是另外的一種解決方式,所謂品味指的是人們主動感受愉悅并延長這種感受。據研究發現,注重品味的人,在生活中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較高,因此,大學生應該學會用品味的態度去感悟生活。為了學會更好的品味生活,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嘗試與其他人分享,尤其是與朋友、同伴分享自己的快樂,這個傳遞快樂的過程也是再次感受愉悅的過程。二是記憶重建。可以通過拍攝照片等方式,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以及愉悅經歷。比如與同事或者親人外出游玩時,將快樂的瞬間定格為照片,在日后回憶時,可以進一步延長愉快的感受。三是學會自我鼓勵。當自己取得小小的突破或者成績時,發自內心的鼓勵自己、恭喜自己,提升自己的信心。四是加深理解,關注細節。對于經歷中的某些細節,學會用心感受,并把這些細節與朋友分享,進一步延長愉悅的感受。五是投入。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能體驗到生活中的愉悅和喜悅,但是難點在于如何將品味快樂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第四,注重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近年來,“以人為本”的教育里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師生之間的主體地位,積極發揮教師在教育中的引發作用,對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培養大學生積極情緒方面的效用,要求教師本身需要具有較好的情緒控制作用,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師在面對緊急情況時能夠及時調節情緒,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導向,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學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注意避免出現前文所述的“踢貓效應”,切勿將消極、負面情緒傳遞給學生。此外,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感受,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思考學生的內心需求,為進一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便于開展教學工作,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
第五,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在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范疇中,積極的組織系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來說,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在培養學生積極情緒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正向作用,通過營造積極和諧的文化氛圍,為學生創造優越的環境。比如,通過前期調研,明確大學生的成長需求,通過開展形形色色的校園文化生活,加強大學生在各項活動中的積極情感,進而提升大學生的正面積極情緒。
三、小結
為避免大學生因情緒控制不當造成的傷害事件,高校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效用,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增加學習動力、構建良好的人家關系,對于促進大學生成長有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人才的培養質量,本文探討了幾點提升大學生積極情緒培養能力的對策:注重情緒的合理表達,積極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網絡;科學的應用合理情緒療法,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思維方式;學會品味,通過分享、記憶重建、自我鼓勵、加深理解等方式養成品味快樂的習慣,最大程度的減少負面情緒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師的積極引導作用,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建立積極的情緒導向,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學生;需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正向作用,通過營造積極和諧的文化氛圍,為學生創造優越的環境。總體來說,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助力大學生成才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