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的語文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僅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基礎的漢語語言知識,也需要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逐漸的進行自我的提升,其中包括自我能力的提升,以及自我學習情感的建立。這些內容的建立,需要教學中興趣吸引,教師需要結合的教學課本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認知到語言文化中所包含的特殊藝術魅力。文章從閱讀的重要性和閱讀的具體實施措施兩方面,對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小學語文;閱讀能力;語文素養
引言:
閱讀的學習,無論是課內的閱讀或是課外閱讀,都具有重要作用。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理解文章內容的必要途徑。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還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素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因而閱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閱讀能力的提高,還能提高學生聽、說、寫的能力。本文從閱讀的重要性和閱讀的具體實施措施兩方面,對提高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研究。
一、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學生小學語文方面的綜合素質直接表現為是否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但僅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對增強學生閱讀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應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起來。有些教師認為閱讀應從初中階段開始,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接觸閱讀了。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求,能讓他們學會在一篇完整的文章中如何提取有用的信息,從閱讀中更快地獲取知識。閱讀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魅力無窮,教師要帶著思考走進閱讀教學的新天地,攻堅克難,不斷前行,帶領學生領略這方獨好的風景。學生要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升華自己,提高小學語文知識水平,打好小學語文基礎。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師往往認為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有所不足,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的溝通過程,以及對于靈活教學模式的應用。這會使得教師的教學缺乏變化和吸引力,在教師的教學中,不僅教師缺乏相應的工作激情,學生也將會更為容易產生厭學的情緒等等。(2)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足。學生學習興趣的缺乏,是由于學生的自身主觀原因以及客觀的原因。在客觀的原因中,教師教學以及課本內容的吸引力不足,都是重要的原因。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興趣不足,往往是由于其理解能力不足造成的,在學生的學習中,對于學習的內容缺乏較為全面的認知,就會產生相應的學習麻木感,產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情況。
三、閱讀的具體實施措施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閱讀教學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革,不斷創新閱讀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1)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學生年齡小,性格活潑,學習意識不強。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教師要順應學生的認知規律,適當加入游戲,以此吸引學生,讓其在興趣驅動下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例如,《黃鶴樓送別》一文描寫的是李白送別摯友孟浩然的情形,表現了兩人之間的深厚友情。全文的高潮在于李白佇立江邊,眺望孟浩然的船漸漸遠去,以此切入展開分析,便能從李白的動作和神情中深刻感受到他對摯友依依不舍之情。教師可鼓勵學生對此情景進行表演,加深理解和體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樣,學生能產生情感共鳴,將靜態文字轉化為動態畫面,進行深入感知。(2)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占據主體地位,習慣于灌輸式講解,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不利于其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其充分感知閱讀樂趣。例如,在《春聯》一文的教學中,教師要緊扣文本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春聯的內容、特點以及和諧的聲律之美。為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教師可為學生呈現幾幅春聯,讓他們運用所了解的春聯知識進行賞析,以加深理解,促進感知。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及時為學生提供幫助,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3)提升學生閱讀素養。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名篇佳作,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情感,還體現了其思維品質和創作風格。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會存在理解困難,教師對此要予以重視,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并給予必要的引導。在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合作研讀,以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其認知能力的發展,提升其閱讀素養。例如,在教學張志和的《漁歌子》一詞時,教師可結合作者創作思路逐層推進。首先,讓學生自主朗讀,進行初步感知,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其次,抓住關鍵詞語,如“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其感受春天的爛漫,以融入其中,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第三,在學生對文本內容已經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著重就“斜風細雨不須歸”這一句展開分析。這樣,便能借助集體的力量進行理解,讓學生感悟到作者的內在情懷,體會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適時點撥,給學生提供背景資料,讓其了解張志和的生平,以更好地領會詞的內涵,提升閱讀素養。
結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廣大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對于小學生的重要作用,同時也不能忽視到當下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積極創新,大膽的改變固有的教學模式,充分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實際開展創新教育,運用豐富教學內容、激發閱讀興趣策略,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而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麗偉,王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17).
[2]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