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林奚
引子:法學初遇
我與法學的初遇來源于一本小冊子,時至今日名稱早已淡忘,依稀記得講到要我們關注和解決真實的中國問題,而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便是扎根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尖刀。當時對如此專業的論述還甚是模糊,并不清楚它的真正含義,但現在算來,這應算得上是我與法的初遇。也正因如此,作為一名高中生,做一名法律人便成為我前進的方向。
對法的理解
(一)法的工具性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帶來的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的審判,則是毀壞了法律,這好比污染了水源。”對法最直觀的理解就是法官,在人民群眾心中法官應如包拯一般是正義的化身。
對人民群眾來講,法律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具。法律通過三個層次來保障公民的權利的。第一層次,是通過基本人權的觀念來保護個人的權利。我國《憲法》第33條第3款規定,“國家規定保障和享有人權”,這里的主體是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所有的自然人,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外國人、無國籍人,以及其他合法居住在中國境內的所有的自然人”,自然人以自然性比為基礎,從憲法上賦予自然人以人權,這是當代人權基本保護的要求,也是所有的民主國家,對每個生活中其境內的自然人所應當承擔的人道主義義務和保護人權的最基本的國際法責任。
第二個層次,是憲法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這里有兩個基本概念,一個憲法以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這樣一種特殊身份的自然人為保護對象,也就是說只有公民可享有的一些基本權利。從第二方面看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不是憲法列出了所有的權利,是特殊強調了基本權利。
第三,憲法通過憲法條文的方式,有一些以公民身份享有的一般的法律權利。一般的法律權利,公民在享有一般的法律權利按照法律的規定來行使的。法律規定如何來享有這種權利,你就可以享有這種權利。法律如果規定了一定的條件,就按照法律的條件,符合條件才能夠行使這種權利。
(二)法的規則性
“無規矩不成方圓 ”,法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是一種行為規范,為人民群眾設置行為規則。法律作為國家的強制性武器,是由國家統一制定和實施的,任何個體和集團都不可能違背法律而存在。一方面,法律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么,違法后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解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
另一方面,法律通過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法律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
(三)法的中國性
當下,關于法學現代化、法律全球化的爭鳴非常熱鬧,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法學似乎出現一片繁榮,各種觀點,各種知識都被引介到中國。面對紛繁復雜的學說,我們悲喜交加:喜的是國門大開,學人的眼界放寬,中國不再是封閉的狀態。我們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哺育著自身的文化。然而我們也悲傷地看到西方文化迅速充斥到人文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使得中國文化尤其傳統的中國文化正在萎縮,幾乎在各個學科中都喪失了話語優勢。
“中國人有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和吸納別人的東西,但傾聽和吸納的方式有是自己的;他們可以接受西方,但強加的不行”。《論法的精神》中講到,法律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此中國的法律應該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相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針,黨的十八大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其中“科學立法”強調的就是我們的法律應該具有中國性,要能夠解決中國問題,換句話說,能夠解決中國問題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結合中國實際制定的法律才是科學的法律。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對法學的認識仍然是懵懂的,無知的。“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從現在開始,我愿做一名法律的實踐者,學習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化,做一名真正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