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彩銀
摘要:中國乃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世代相存的禮儀傳統文化形成了我國人民的習俗觀念,也規范著國人的舉止言行。我校是8條村合并的農村學校,大部分是客家人,農村人特別是客家人是比較根深蒂固的,祖先留下的傳統一般不會去更改。基于各個村的風土人情,并關聯中華傳統文化,我校從“龍的文化、龍的鄉村、龍的節日、龍的禮儀”四個領域引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培育學生的鄉土情懷,感悟龍的精神,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提高生活實踐能力,增強愛鄉、愛國、愛中華的情感。
關鍵詞:德育;龍的禮儀課程;校本課程;作用
當代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他們往往個性、能力很強,但卻在尊敬長輩、孝敬父母以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等諸多方面有所缺失。據此,我校以做“有擔當的人”為辦學宗旨,開發研究的《龍鄉美行》校本課程,意圖以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引領每一個學生走進本地“龍之鄉”,并在傳承中華“龍文化”中成長為傳播蟠龍之魂的靈融之人。形成“禮儀育人、靈融擔當”的德育特色。
一、課程編寫意義
我校以做“有擔當的人”為辦學宗旨,開發研究的《龍鄉美行》校本課程,意圖以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形態,引領每一個學生走進本地“龍之鄉”,并在傳承中華“龍文化”中成長為傳播蟠龍之魂的靈融之人。形成“禮儀育人、靈融擔當”的德育特色。本課題從實踐視域開展龍的禮儀校本課程開發研究,意在充實本校的校本課程,豐富學校開發校本課程的經驗,其研究思路和相關策略是為了解決一所學校如何以特色項目促學校發展的問題,并為同類學校課程改革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思路。
二、課程特色與創新
具體地說,本課題的特色與創新之處在于:第一,理論創新。本課題從校本課程開發視域,依托校本課程開發、多元智能、陶行知教育觀等理論,對蟠龍小學名為“龍鄉美行”的校本課程開發進行研究,形成的是基于一所具體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體系,這種校本化的課程開發理論將運用于實踐之中,解決學校的發展問題。第二,實踐創新。本課題所研究的校本課程開發,是基于蟠龍小學育人目標,立足于本校發展實際,從學校所在社區資源出發,并整合與社區資源所關聯的中華“龍文化”,進行校本化的課程開發,引領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培育鄉土情懷,感悟龍的精神,體驗中華傳統文化,提高生活實踐能力,增強愛鄉、愛國、愛中華的情感,提升綜合素養,而教師也將因課程領導力的提升獲得專業發展。
三、課程內涵豐富
教材包蘊著禮儀之邦深遠的民族文化內容,體現了文明社會豐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園禮儀、家庭禮儀、社會禮儀三大方面的內容,以培育具有文化傳承感、禮儀責任感的禮儀小公民。
例如上個學期開學典禮,我們學校開學的第一課就是學習校本課程——《我們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首先由合唱興趣小組的學生表演國語、粵語賀年歌,之后由經典美文誦讀小組的同學進行經典美文誦讀表演《我愛中華》更是把開學典禮推向了高潮,最后全校師生宣讀“龍的傳人”誓詞,立誓傳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德慧兼備的人。
四、教材融入生活
龍的禮儀課上,教師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禮儀知識。低年級學生在禮儀課堂上通過畫畫的形式描繪文明禮儀的各種常見場景;通過“你說我做”的形式表達自己對禮儀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中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們通過“我能動筆寫一寫”“小小禮儀演說家”“我收獲我最棒”等形式真實生動地寫出了對禮儀知識的了解、感悟和收獲。校本課程來源于生活、融入生活。例如:在學習中年段的龍的禮儀時,我采取了《大象博士招聘助手》、《小猴問路》等小品形式,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在社會上,沒有禮貌寸步難行,禮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使孩子們由“他律”到“自律”,自覺地把禮貌用語、遵守規范、友善待人、等道德禮儀目標付諸于生活中。
五、提升課程領導力。
隨著“龍鄉美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大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優秀的教師都參與其中,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得到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學校也積累較豐富的校本課程研究經驗。
六、提升綜合素養
經過幾個學期的不斷探索,我校各年部開設的校本課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別是剪紙類、足球類校本課程更是豐富多彩,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校本課程都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新奇體驗。禮儀校本課程的開發深化了學校德育,切實促進了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習慣的養成,禮儀小天使們活躍在校園的每個角角落落,融和誠信的學習理念在學生的生活中已逐漸形成且日益濃厚。
參考文獻:
【1】《期待教育與生命的共振》 論文集? ?主編:曹慕堅.
【2】校本課程《我們是龍的傳人》.主編:曹慕堅
【3】吳永軍 再論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及核心理念[J].教育發展研究,2004(3).
【4】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課程開發在中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3).
【5】許潔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J].教育研究,2005(8).
【6】劉浩.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實現專業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