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茹
摘要:明清時期魯西地區作為京杭運河區域,經濟發展迅速,文化繁榮昌盛,而東昌府作為山東運河北段流經之地,各縣的政治地位與經濟地位顯著提高,文化事業水漲船高,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官學體制日益完善,成為國家培養官員,維系地方穩定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東昌府;高等教育;府學;縣學
一、東昌府官學建置沿革
官學作為明清時期國家政治力量的延伸,主要校址為府級、州級與縣級行政機構的文廟之內,稱為“府學”、“州學”與“縣學”。而文廟既作為官學興辦之地,又作為處理祭祀文昌、文人集會、士紳代表居民維權等公共事務之場域,于城內地位極高,政治力量與社會力量交互,國家十分重視。府學教育主官為“教授”,明時官秩正九品,清時官秩正七品,負責府學學生的教學工作、文廟的祭祀活動及各種公共事務的組織與主持,身為國家官員,職責重大,又與地方精英溝通密切。而另設“訓導”一員負責處理文廟學生的日常生活,官秩從八品,“永樂舊志,教授一員,正九品,俸三十石。訓導四名,每名月俸一石五斗,日支廩膳米二升,生員四十名,日支同。大清會典,教授正七品,訓導從八品”。而縣學主官為“教諭”,官秩正八品,“永樂舊志,教諭一員,省注歲俸十八石,訓導二名,生員二十名,月俸口支與府學同……生員九十七名,按各縣略同,生員名數稍異。大清會典,教諭正八品,訓導從八品”。而散州州學主官為“學正”,品秩正八品,職責與教諭相同。嘉慶《東昌府志》記載:
東昌府府學在東昌府府治東,教授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一百,學田四頃。聊城縣縣學在東關鐵塔寺旁,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六十,學田一頃二十七畝。博平縣縣學在縣治東,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二,學田二頃七十畝。茌平縣縣學在縣治東南,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五,學田三十六畝。清平縣縣學在城東北隅,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二,學田二百畝。莘縣縣學在縣治東南隅,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二,學田五十畝。冠縣縣學在縣治東,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二,學田二頃五十五畝。館陶縣縣學在縣治東南,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五,學田二頃五十二畝。高唐州州學在州治東北,學正一員,訓導一員,學員八十,學田三頃六十四畝。恩縣縣學在縣治東南,教諭一員,訓導一員,學員五十五,學田一頃。
清代東昌府官辦高等教育逐漸完善,培養規模越來越大,規格越來越高。學田為產權與經營權歸屬于文廟所有之私產,通常用于對外租種,賺取地租,通過經營學田,官學賺取了大量經費,用于文廟的日常修繕及組織祭祀活動的開銷。
二、清代東昌府官學的管理與教育行為
清代東昌府官學主官為東昌府府學教授,官秩正七品,待遇極高,于府內位高權重,待遇極好,除掌控文廟內一切收入及設施之外,還配有私宅,故對于教授和訓導的選用十分嚴苛,功名要求至少為貢生,且教授中多有舉人,少有進士。明清兩朝東昌府府學教授任職狀況,嘉慶《東昌府志》記載:
谷敬,正統間任,南陵人。馬彬,正統間任,三河人。孫敬讓,景泰間任,嘉定州人。賈聰,天順間任,榮和人。戴澄,成化間任。黃翥,成化間任,莆田人。楊邦禎,弘治間任,西安舉人。管聲,弘治間任,周至舉人。郭雍,弘治間任,閩縣舉人。陳倫,正德間任,上元舉人。翟居仁,嘉靖間任,平涼選貢。林春,嘉靖間任,順天舉人。劉登,嘉靖間任,陜西舉人。李蕚,嘉靖間任,靜樂舉人。葉天榮,嘉靖間任,婺源舉人。李煥,嘉靖間任,直隸歲貢。陳克讓,嘉靖間任,晉江選貢。汪源,嘉靖間任,婺源歲貢。李調元,嘉靖間任,原武歲貢。畢鏘,隆慶間任,廣宗選貢。鄒學書,隆慶間任,咸寧舉人。儀世麟,隆慶間任,太平舉人。巖怡,萬歷間任,如皋選貢。張澍,萬歷間任,徽州舉人。齊開先,萬歷間任,武定舉人。劉名久,萬歷間任,海豐選貢。戴敏,萬歷間任,濟寧歲貢。張居敬,萬歷間任,歸安進士。秦克家,萬歷間任,郊縣歲貢。袁宗仁,萬歷間任,宣府歲貢。袁伯明,萬歷間任,萬載選貢。劉偉,順治間任,濰縣舉人。趙自立,順治間任,沾化舉人。單父宓,康熙間任,高密舉人。李五采,康熙間任,章丘舉人。林瑨,康熙間任,棲霞捐貢。張重紹,康熙間任,萊陽恩舉。何清,康熙間任,菏澤捐貢。鐘國觀,康熙間任,福山舉人。王溥,康熙間任,單縣廩貢。王克孝,雍正間任,海豐舉人。康之麟,雍正間任,城武捐貢。江允溥,乾隆間任,即墨進士。李振羽,乾隆間任,高密進士。王特選,乾隆間任,滕縣舉人。宋珩,乾隆間任,膠州進士。董元度,乾隆間任,平原進士。孔毓炳,乾隆間任,曲阜恩貢。趙淑英,乾隆間任,肥城拔貢。陳可經,嘉慶間任,博山進士。
由上表可知,教授的功名要求極高,甚至還有過進士,作為國家高等教育的執掌者已經足夠。而清朝學生有規定的教材,主要有:《圣諭廣訓》(雍正三年頒)、《朱批上論》(乾隆六年頒)、《欽定四書文》(乾隆六年頒)、《世宗憲皇帝上諭》(乾隆七年頒)、《欽定明史》(乾隆二年頒)、《御纂周易折中》(乾隆十二年頒)、《欽定書經傳說匯纂》(乾隆十二年頒)、《詩經傳說匯纂》(乾隆十二年頒)、《春秋傳說匯纂》(乾隆十二年頒)、《御纂性理精義》(乾隆十二年頒)、《御定資治通鑒綱目三編》(乾隆十三年頒)、《欽定三禮義疏》(乾隆十年頒)、《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從上述教材來看,伴隨著清朝政權的逐漸穩固,國家對于人才的教育愈發重視,教材不斷修訂更新,無論從質量上還是規模上,都達到了中國古代官辦學堂教育的頂峰。而數十年后西方現代教育模式的沖擊,則又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新的轉向。
參考文獻:
[1]嵩山.東昌府志[M].清嘉慶十三年刻本.
[2]周家齊.高唐州志[M].清光緒三十三年刻本.
[3]允祹.欽定大清會典[M].文淵閣四庫全書[Z].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