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沭含
摘要:如何正確、有序地審題在低年級數學教學起步階段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只有從低年級抓起,才能為學生以后學習好解決問題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找出解決問題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在學習解決問題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很好的解決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
關鍵詞: 審題? 閱讀? 梳理? 對比? 畫圖? ?理解
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苯忸}也是一種良好的習慣,這種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僅是為了低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也為學生以后中、高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還有利于學生將這種良好習慣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會令學生終生受益。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會使學生把數學學得更輕松,會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低年級正是孩子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的關鍵期,作為教師我們在孩子審題習慣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時應用題教學中我通常分為三部曲下面就我從教多年所獲取的一點點小小的經驗僅供大家參考:
一、“閱讀”中學會做標記
閱讀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視覺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首先是把視覺材料變成聲音,后達到對視覺材料的理解,而在我們的數學解題過程中它是第一步。而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有很多因素制約著他們的閱讀,注意力容易分散,識字量不大,不會抓住關鍵處進行閱讀理解,閱讀的無序性,閱讀的耐性等等直接影響到了他們做題的準確性,在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這些因素如果在課上教師把控不好,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得不到提升,一年級的應用題的編排層次分為純圖應用題、圖文應用題、純文本應用題,無論是哪類應用題都離不開“讀”字。
(一)例如純圖應用題是孩子學習應用題的第一階段、讀圖時要做到“點讀”即筆落圖上,并且養成從左到右的讀圖順序,同時做到邊數邊在相應的圖畫下面標注數字,孩子的遺忘率很快,這樣可以避免列式時忘記相關數據再次讀圖浪費時間,接著讀懂圖意決定計算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內討論后匯報)讓孩子明確一些圖畫中關鍵性的動作如飛來、走來、跑來、游來等動作表示合并用加法,而對于那些走了、飛走、游走、吃了等關鍵性動作表示去掉,用減法,并且要找到總數作為被減數。
(二)“圖文應用題”是孩子學習應用題的第二階段,這時孩子的關注點就出現了兩處,孩子們做題時就會出現無序性,到底是先看文字還是先讀圖,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也應該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即:先看圖(如圖畫旁邊配有文字,則數據以文字數據為準),最后看問題(讀問題時由于孩子的識字量有限教師教學時可以范讀學生點讀跟讀,在決定解題方法的關鍵詞語處采用重讀,學生同時慢慢跟讀)可以采用點讀三部曲:大聲讀、輕聲讀、默讀、重讀逐漸過度,孩子在長期的訓練中就會慢慢養成好的讀題習慣,同時用筆進行關鍵詞語的圈畫。
(三)純文本應用題
此類應用題對于一年級孩子來說是做題難度最大的,一些孩子見到此類題就采取逃避的態度,根本不愿意讀,就胡亂做題,這時我們的教師更需耐心,教師先帶讀,再請能干的孩子范讀,最后自由輕聲讀題進行關鍵詞語的圈畫。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讀題都要求孩子做到逐字點讀,不落下任何一個關鍵字,并且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以免影響到解題的準確性。
二、梳理數量關系
教材的編寫并非是獨立的個體,有些教師拿著教材不會整合,將這些應用題進行了拆分,認為純圖應用題、圖文應用題、純文本應用題這三類應用題互相沒有關系,其實它們殊途同歸,如不管怎樣形式的加法應用題的出現只要抓住一條主線:總數=部分數+部分數。例如常見的題:小紅買了一些蘋果吃了8個蘋果,還剩9個蘋果,她買了幾個蘋果?數量關系式:吃了的(部分數)+剩下的(部分數)=買的(總數),由此可見小紅蘋果的總數被分成了兩個部分數,這樣一來,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有關加法時,一直都有這樣的解題思路支撐著,就不會毫無頭緒。減法應用題的出現始終貫穿的關系式是:部分數=總數-部分數。如: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應用題。如紅花有12朵,黃花有5朵,紅花比黃花多幾朵? 數量關系式是:紅花(紅花的總數)-黃花(與黃花相同的部分數)=紅花比黃花多的(多出的部分數)…….等等類似的題目其實都是一個思路,如果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把好這條主線,孩子們在聽課過程中也不會感到吃力,自然在解題中就水到渠成了。
三、重視對比練習,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練習的目的是把獲得的抽象知識與具體事物建立聯系,教學中按每種類型的題的結構和特點,抓住關鍵句進行練習。如 1、明明有 18個桃子,比弟弟多 4個桃子,弟弟有多少個桃?? 2、明明有 18個桃子,比弟弟少 4個桃子,弟弟有多少個桃?在做這類題的練習時,學生很粗心,一見“多”字就用加法計算,一見“少”字就用減法計算,在教學中反復強調學生看清題意,讓孩子將關鍵的句子“比弟弟多 4個桃子” “比弟弟少 4個桃子”劃上波浪線反復多讀幾次,并讓孩子將這樣不完整的語句補充完整,即“(姐姐)比弟弟多 4個桃子和(姐姐)比弟弟多少4個桃子”理清誰多、誰少,最后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求多的還是求少的),由此決定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通過對比練習,學生在解答“比多、比少”這類應用題時,再不出現見“多”就用加法計算,見“少”就用減法來計算的錯誤方法來解答這類應用題。通過練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思維性和靈活性。
四、畫圖輔助,聯系實際,教會孩子尋找隱蔽條件。
小學低年段學生因年齡的局限,運用作圖輔助的策略,讓學生在紙上涂涂畫畫可以拓展思路,啟迪思維,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問題解決的關鍵。如:12名同學排成一列做操,小紅的前面有5人,小紅的后面有幾人?很多孩子初次接觸這樣的純文本應用題,多數會錯誤的列式為:12-5=7(人)完全忽略了小紅自己算一個人,她包括在12人內,可是她既不能算前面的人,也不能算后面的人,所以應該用12-5-1=6(人),如果像此類題,在平時教學中就向孩子灌輸遇到不會的題不妨畫圖看看,這樣隱蔽的條件也就水落石出了。
怪不得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意自現”。作為一個戰斗在一線的數學教師,不管你身處哪個學段,孩子反復讀題的審題習慣千萬不可以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