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香玲
摘要: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如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達到“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數學中品生活”的境界,是我們教學一線工作者的必修課。
關鍵詞:橋梁,課堂切入點,興趣激發點,練習著力點,難點突破口
引言:
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為“無木之本”,“無源之水”。數學教學就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使其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教師應找準支點,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肥沃的土壤,學生的成長需要這片土壤!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在小學階段,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數學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數學教學就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
支點一、課堂切入點
魏書生老師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確實,好的導語是優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個音符,散發出神秘的魅力,引誘著聽眾漸入佳境;好的導語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鑰匙,放射出獨特的光芒,帶領著學生登堂入室;好的導語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能預示著隨后的課堂教學的高潮與結局。因此,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非常注重教學的導入環節。
在今年參加的全縣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活動中,我執教的內容是一年級《找規律》第一課時。課前與學生進行簡短的互動交流,便進入教學環節。因為是接班,更因為執教內容是《找規律》,我設計了這樣的開課環節:
師:聽翟老師和李老師介紹,咱們一(5)班的同學坐姿端正、聽課專心、發言積極,朱老師專門特意準備了五角星和笑臉獎勵給同學們。看!(師隨即貼一個五角星,貼一個笑臉,接著貼一個五角星。)猜一猜,老師接著會貼什么呢?
生:貼笑臉。(也有不同意見)
師:(笑臉貼好)然后呢?
生:貼五角星。
……
一問一答中,8個小組的獎品都貼好了!
師:老師這里還有許多五角星和笑臉,專門獎勵給表現棒的同學。最后比一比哪個小組多?
師:我發現,開始的時候難猜,后來同學們越猜越準,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老師的五角星和笑臉的出現是有規律的。
師:對呀,這節課,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來找找生活中的規律。
聯系實際生活設計的貼獎品活動,既激勵了孩子的課堂表現積極性,又直接切入新課的教學環節,可謂“一石二鳥”之舉!
支點二、興趣激發點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興趣是一切活動的源泉”,“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是認識需要的一種情緒,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數學課本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沒有將每一個教學內容呈現得十分具體,這也為我們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教學中,我們應積極搭建教材與生活的橋梁,通過創設情境,緩解學生學習的壓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引起強烈的探究欲望。
支點三、練習著力點
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技能的形成與鞏固,都要通過科學的練習來進行。《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這就是說,數學從生活中來,最終又回歸于生活,教師設計習題要貼近學生生活,不能脫離生活實際去研究一些毫無應用價值的“純理論”問題,這樣會大大降低學生的練習激情。我認為,教師的習題設計應該是緊密聯系生活的,是學生感興趣的。因此,依據生活實際,選準著力點,進行練習設計,是廣大數學教師努力的方向。
支點四、難點突破口
生活經驗是學生經過自己的實踐檢驗過的感性認識,是學生最為可信、也是最能從淺顯中見深奧、最能說明問題的事實材料。小學數學課程知識點較多,在教學時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課堂上,我們就應該聯系生活,使問題更實際,更貼近生活,使難點易化,使學生從單一的語言中、從抽象的符號里解脫出來,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學科。
例如一年級的思考題: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解題時大部分學生會列算式為9+5=14(人)。針對這個現狀,我們大可不必多費口舌,直接點一名學生上臺站好,該生站好再依題意找其他學生上來排隊。排好后,讓學生自己對照隊列判斷算式的對錯,并分析原因。學生一下就找到了原因所在——把自己給丟了!有了此次較為深刻的經歷,我相信學生不會犯同樣的錯誤了,再也不會把自己給“丟”了!
又如《認識人民幣》是一年級數學公認的一大難點。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對學生而言,是抽象的,是陌生的!如何化抽象為形象,變陌生為熟悉呢?創設師生、生生換錢情境,不失為一個妙計。我拿出一張1元錢,讓學生收1角錢和我換,該收幾張呢?學生邊收邊數:1角,2角,3角……一直數到10角,就高興地跑過來跟我換。經歷收錢換錢的過程,“1元=10角”這個換算規律學生定是根深蒂固的。
小學數學許多知識點和生活實際聯系緊密,抓住這一特點進行教學,科學引入生活課程資源,可以大大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習內容變得有趣易懂,以達到突破難點教學的目的,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聯系生活實際學數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明白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使學生切實學到終身受用的數學。我們教師要找準支點,架起生活與數學的橋梁,努力創造具有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模式,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