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要:工業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都使我國油氣資源的使用量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做好油氣資源的運輸就顯得分外重要。油氣儲存和運輸過程中,常常會出現腐蝕、泄漏等問題,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除了會給國家財產造成損失之外還可能給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所以說,我們務必要餓死油氣儲運管道的防腐工作進行研究,爭取找到行之有效的防腐措施。
關鍵詞:油氣儲運;管道;防腐問題
引言
油氣資源可以說是現代化國家生產發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它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不可取代,只有做好了油氣資源的儲備和運輸,才能確保各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才能讓油氣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本文首先簡單的分析了油氣儲運管道發生腐蝕的原因,而后有針對性的提出了相應解決方法。
1導致油氣儲運管道腐蝕的因素
1.1外部環境的影響
油氣資源儲運管道基本上都在地底甚至是海洋中運行,在使用時間不斷延長的過程中,管道本身的鍍層等都會發生老化脫落,內部的金屬管道直接暴露在腐蝕環境中,受到各種金屬離子的影響難免發生腐蝕。同時,油氣儲運管道往往里程比較長很難逐一進行檢查,在發生泄漏腐蝕的時候,也很難找到問題源頭。
1.2管道施工的影響
首先,在油氣儲運管道施工的初始階段,管道材料的管理不到位、入場后保存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直接使一些質量不過關的管道材料被運用在了實際施工中,在短期內可能不會發生什么質量問題,但是時間一長它們防腐功能低下、材料脆弱等問題就會逐漸暴露出來。其次,一些施工團隊認為管道施工沒什么難度,沒能以端正的態度對待施工,更沒能對安裝結束的管道焊接質量進行檢查,這樣一來在實際使用的時候,油氣資源很容易從焊接不緊實的位置逸散或流失,會進一步導致管道的腐蝕,形成惡性循環。
1.3油氣成分的影響
油氣資源本身并不是純凈物,除了石油和天然氣以外還包含有二氧化碳、有機溶劑等等,它們在長期與管道接觸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化學反應。管道內部金屬逐漸與它們接觸并且直接暴露在水體和土壤中,發生腐蝕和泄漏可以說難以避免。
2油氣儲運管道腐蝕問題的應對措施
2.1利用防腐層防腐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油氣儲運管道之所以容易發生腐蝕問題,主要是因為防腐鍍層技術存在一些疏漏,在不斷的嘗試以后這種技術工藝目前已經越來越完善。現階段常用的溶解環氧粉末涂料技術、煤焦油磁漆技術等等,都能為油氣儲運管道提供足夠的保護。另外目前還有一種3PE防腐技術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其標準制定情況如表1所示。它具有操作簡單、流程單一、適應性突出等優點,因此在未來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2.2防腐層技術與陰極保護相結合
防腐層技術在實際應用中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難以發揮作用,因此單一化的防腐層技術難以為管道提供足夠的保護,在結合陰極保護技術的情況下,油氣儲運管道的穩定性能夠得到質的飛躍。陰極保護技術主要是利用電化學原理,解決金屬離子對管道進行置換等問題,從而提升防腐效果。進行對比的話還可以看出,這種兩種防護技術結合的方式,具有更加突出的普適性,考慮到了油氣儲運管道氧化問題,是目前常見的油氣儲運管道防腐技術中,防腐蝕效果最為突出的一種技術。
2.3內部防腐技術的利用
油氣資源的構成十分復雜,它是一種包含多種化學物質的混合物,同時還有一些開采過程中難以排除的腐蝕性氣體等,這些氣體和物質往往會從內部對管道產生腐蝕,造成管道開裂泄漏等問題。特別是焊接口、轉彎處這一類管道比較薄弱的位置,在受到來自內部的腐蝕的時候更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現階段來看應對這種問題的技術主要是利用緩蝕試劑,對管道內部進行均勻的涂抹,這樣一來管道內部就相當于形成了一個保護膜,受到腐蝕的幾率就比較小。另外為了了解管道腐蝕情況,可以在一些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設置監控設備和傳感器,這樣一來在腐蝕嚴重的情況下就能夠及時處理。
2.4學習國外先進的防腐技術
中國的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年限還比較短,在很多技術方面存在不足之處,因此在今后的防腐技術研發中,我們可以參考西方歐美國家的相關經驗,盡可能縮減防腐技術的成本、提升防腐施工的效率等等。黨和政府也需要進一步提升投資力度,為油氣儲運管道的防腐蝕研究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確保中國的油氣資源儲運安全穩定發展。
結語
總體來說,油氣儲運管道的穩定性不僅僅影響著地區經濟發展效果,更會對國家財產安全有所影響,所以說提升油氣儲運管道的防腐蝕效果勢在必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需要進一步的開展研究工作,爭取找到其他行之有效的防腐技術。
參考文獻
[1]李法龍,孫濤,岳娟娟.油氣儲運管道防腐技術探討[J].中國化工貿易,2018,10(33):26.
[2]左祎.油氣儲運中的管道防腐問題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9,(5):4185.
[3]薛鵬,宋尚鑫,童文輝.試論油氣儲運管道防腐技術的應用現狀[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9,(6):159-160.
[4]洪建安.油氣儲運管道防腐問題研究與分析[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9,39(1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