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佳
摘要:意大利著名犯罪學家龍勃羅梭以其天生犯罪人理論躋身刑法學啟蒙先哲之列,人們對于這一理論褒貶不一。本文作者從內容理解、客觀評價、個人感悟三個方面淺談自身對于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的見解。在閱讀經典的過程中,去偽存真,吐故納新,立足實際,踐行實證主義精神。
關鍵詞:天生犯罪人 龍勃羅梭 啟蒙 思考
切薩雷·龍勃羅梭是近代犯罪學的創始人和刑事人類學派 (又稱刑事實證學派)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學家、精神病學家。他首次提出刑事人類學的觀點:犯罪是由基因決定的,這些基因通過遺傳而獲取,因而犯罪是天生的。犯罪是“自然的” 而非自由選擇的產物,而且永遠是人類的一個部分。他的著作都充塞著大量的數據、圖表,很明顯地體現了他的實證主義的精神。因他把實證的、歸納的方法引入犯罪研究領域,引起了犯罪研究領域中的一場方法論革命,使犯罪學向科學方向大大邁進了一步。
一、內容理解
犯罪人的分類是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的核心。在其早期的研究中,龍勃羅梭專注于對犯罪人生理的觀察和研究,把犯罪原因單純地歸結為遺傳的簡單認識,僅以生物學為基礎提出了天生犯罪人學說。而在晚期的研究中,龍勃羅梭提出的犯罪原因除了種族和遺傳等先天因素外,還包括后天的因素,比如社會,環境,氣候等等。其后來的理論只是對天生犯罪人理論的一種修正和完善,他并沒有從本質上去否認天生犯罪人的存在,只是認為除了先天因素,確有后天因素影響著犯罪,從而降低了天生犯罪人在犯罪人總數中的比例。
龍勃羅梭所提出的實際應用制度主要包括刑罰制度和監獄制度。他提出刑罰應當針對各個犯罪人,而非其罪行。他明確拒絕接受道德責任的原則,認為犯罪人的犯罪行為是不可避免的強迫行為,這要么是他們天生的身體和心理上的退化,要么是由于社會環境所致。
監獄制度而言,傳統學派把監獄看做是對人身刑罰的既人道又有效的選擇,實證論者卻認為,把可改造的犯罪人與天生偏常者混合監禁,會促使那些可改造的犯罪人墮落。監獄應當模仿所謂的賓夕法尼亞模式,也就是獨居式制度;罰款比監禁更好,如果犯罪人是窮人,罰做社區服務比監禁更好。
二、對龍勃羅梭及其觀點的客觀評價
龍勃羅梭是刑法學歷史上實證主義先驅。他的主要成就是把犯罪研究變成了以來自實踐經驗的數據和臨床案例研究為依據得出結論的科學。
隨著《天生犯罪人》第一版的出版,龍勃羅梭提供的隔世遺傳犯罪人的圖像不僅激起了法學家和醫生的想像力,也激發了整個歐洲的作家、記者和藝術家的想像力。由于提供了看上去比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礎上的傳統法學原理更加現代和科學的犯罪解釋,犯罪人類學成了建立犯罪學新準則的最重要部分。
當前生物學理論的復興并不單單標志著重新回到龍勃羅梭的立場。談到天生犯罪人,龍勃羅梭把他們與那些不那么嚴重的偶然犯罪人、意外犯罪人、激情犯罪人等區別開來;這個基本的區別法在當前對終生不斷犯罪的人與那些在青春期有限犯罪的犯罪人的區分方面再次出現。最近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出于龍勃羅梭的學說,而是在這方面確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龍勃羅梭還預示了當今生物犯罪學的主要趨勢之一:逐漸演變的心理學趨勢。由于深受達爾文主義影響,龍勃羅梭意識到許多進化因素對犯罪行為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其犯罪人理論中,他不僅把隔世遺傳,即退回到早期的進化階段,作為對犯罪的影響,而且還把天生犯罪行為歸因于諸如野蠻人、孩子、動物甚至植物這些進化不良的機體。當今的進化論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社會行為,也許包括男性性暴力和女性總體較低的犯罪率,都可以解釋為長期以來適應性的變化和性選擇的副產品。但是,他們的研究工作,正如龍勃羅梭的研究工作那樣,都是以達爾文理論作為起點的。
過去與當今對犯罪的生物學解釋的第三個相似之處是龍勃羅梭對當前理論的另一個主要趨勢,也就是行為遺傳學的預知。雖然龍勃羅梭并未用基因這樣的字眼來考慮問題,因為基因是在龍勃羅梭去世時才被確認的,但是他確信遺傳傾向影響犯罪行為,這種傾向是通過一代一代遺傳下來的。這與當代犯罪基因理論所持的觀點頗為相似,這些理論談論基因傾向或行為習性,例如沖動或激動以此來尋求導致犯罪的原因,特別是對出生在沒有被灌輸過自我克制的環境中的人而言。在基本層面上,犯罪人類學家對遺傳的強調先于當前基因理論對犯罪行為的解釋。
無論他們是多么地專注于生物學理論,如今沒有幾個美國犯罪學家將自己的根源追溯到龍勃羅梭;當今生物學理論的復興也并不標志著對犯罪人類學的回歸。但是,這一復興確實與龍勃羅梭關鍵觀點中的許多重復。在重要的諸多方面《天生犯罪人》都表現為當代生物學和犯罪理論的先驅。
二、個人感悟
我們永遠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回憶與重溫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一方面是感嘆和佩服其 “片面 的 深刻”所帶來的創新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們應當向經典借鑒、學習和深化、發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龍勃羅梭的這種思想雖然仍非刑法學和犯罪學研究的主流,但卻不得不承認已經為一些學者所吸收和借鑒,并形成了一股有影響力的思潮。較為突出的是日本著名刑法學者大塚仁教授和我國刑法學家張文教授力主的人格刑法學。
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名偉大的刑法先哲,龍勃羅梭思想的閃光點在刑法思想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痕跡。他大膽的想象,精確的實踐,對自己觀點的修正,都顯示出了一名科學家的睿智,嚴謹和責任。盡管龍氏的觀點并非完全正確而且適用,但是,正如陳興良教授在《刑法的啟蒙》一書的代跋《緬懷片面》中所說的:“深刻的片面突破平庸的全面,因而在舊的全面面前,它是叛逆,是反動。但正是這種片面所引起的深刻,瓦解了人類的思維定勢,促成了思想的成長。而思想總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片面的深刻必然否定片面本身,無數個深刻的片面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全面”。龍勃羅梭的實證精神值得每一位學術研究者學習。
龍勃羅梭利用在監獄工作的機會,對成千上萬的犯罪人的身體結構進行了研究,從而才得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一個思維的結果,但它決不是空想,而是基于真實的實踐和實驗,這是一種對科學負責的體現。在全國都意識到學術造假問題嚴重性的今天,龍氏的科學實踐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參考文獻
[1]胡波.對天生犯罪人理論的評析與思考[J].法制與社會,2007(01):56-57
[2]陳興良.刑法的啟蒙.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3][意]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年版.
[4]王徐美慧.從生理心理學角度看犯罪[J].現代交際,2016(10):23-24
[5]郭世杰.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述評[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2,12(0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