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
摘要:我國法律規定了股東出資的形式及限制出資的方式,與法定出資方式相比,禁止性出資的資產往往具有不確定性,但公司法所規定的禁止出資方式在實務中適用起來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現實中存在規避法律禁止性出資條款的行為,但反思該行為出現的原因,其實質是我國有關股東出資形式的規定存在滯后性,無法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因此應該盡量發揮市場的力量、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對股東出資形式采取適當放寬的態度。
關鍵詞:股東出資形式;禁止性出資形式;市場自主;
一、我國股東出資形式的禁止性規定目前存在的適用性問題
根據我國公司法的規定,股東出資方式有兩種:貨幣出資和非貨幣出資。其中非貨幣出資包括動產、不動產、有形財產、無形財產,即該類型的財產特點是可以評估作價并且可以依法轉讓。同時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五條第二款規定“股東或者發起人不得以勞務、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譽、特許經營權或者設定擔保的財產”等作價方式進行了規定,如此規定的目的在于保障公司資產的確定性,最大程度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但該禁止性的規定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對此問題,筆者將進行一一分析論證。
(一)關于勞務出資的禁止
勞務包括現存的勞務價值以及將來的勞務價值,至于已經存在的勞務,其價值已經通過勞動方式轉讓給了公司,因此該價值具有確定性,可以作為資本進行出資,而且在實務中往往會出現勞動者將勞動報酬轉化為股東股份,進而達到了出資目的,由此可知規定禁止勞務出資是不可取的。對于能否用將來的勞務進行出資,現今往往出現某公司為吸引高科技人才就業,會承諾將公司的部分股份作為入職條件,如此類似的做法,實質上就是將勞動者未來的勞動價值作為換取公司股份的出資方式,因此從商業經營模式的角度來看,以未來勞務出資的方式更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的流入,也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更為重要的是也是遵循商事自治原則的體現。
(二)關于信用出資的禁止
信用是指借貸能力,信用出資因往往不像貨幣資本那樣具有確定性和現實性,因此條例對此出資方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并作出了禁止性規定。而信用在公司設立過程中主要是指公司信用,或者稱為企業信用,并非自然人信用,且公司在經營過程中離不開良好的信用,常見的信用出資是掛靠企業,沒有資質的企業掛靠在有資質的企業名下,資質相當于公司的價值,此種掛靠方式是否充當了公司信用,向不具有資質的公司出資呢,如果嚴格按照“誰出資,誰享有”的產權歸屬規則,那么現實中這樣嚴格意義上的企業幾乎不易找到,企業承諾給予除了管理費之外給予公司股份更有其意義所在,因為商事交易行為不同于民事行為,商事交易更加注重交易的效率性,應該依照意思自治的原則進行交易行為,至于債權人利益是否受到損害,只要保證交易的透明性,保護債權人的知情權,給予債權人更多的優勢地位,那么允許信用出資應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三)關于企業的商譽出資的禁止
企業商譽是否可以作為資產進行出資。商譽分為自然人商譽和法人組織商譽,由于自然人的信譽并無商業價值,因此不宜作為資產進行出資,但對于法人組織商譽,學界認為其具有一定的財產價值,因此可視為資本進行出資。而且是否能用商譽進行出資,往往取決于債權人對于該商譽的認可程度,與其對商譽出資進行禁止,不如允許出資者利用商譽進行出資,更能夠實現經濟和效率價值。
(四)關于禁止擔保特定財產出資的禁止
禁止股東將擔保特定財產進行出資的規定幾乎獲得學界一致認可,多數人認為如果存在瑕疵擔保,那么受損的將是公司,以及公司其他的股東及債權人的利益,但對于利害關系人的注意審查義務,理論界并未給予過多關注。擔保物權是否存在瑕疵,公司其他發起人是否盡到必要的審慎審查義務,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之道,如果法律對于擔保物出資采取全然否定的態度,則將會對商事行為的靈活性產生極大的影響,更不利于擔保物權的最大化實現。
(五)關于特許經營權出資的禁止
特許經營權能否作為資產進行出資的問題,與前述商譽和信用出資問題不同的是,特許經營權往往具有財產價值,且可以作價,因此其具有確定性,域外法律規范中,均強調特許經營權具有可轉讓性,但在我國特許經營權則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不具有可轉讓性,對比來看,我國特許經營權更強調具有相應資質的主體,通過與具有該經營權的主體合作,獲取報酬,其實質則體現出了特許經營權入股的性質。
綜上可知,我國公司法針對股東出資行使采取了列舉式規定,但實踐中對于股東出資入股的方式卻遠遠超出了具體規定,從表面上看這些禁止的出資方式均有不同形式的突破,但實質上也凸顯了公司法中股東出資形式的立法具有滯后性,不能順應現階段商事經濟的發展。
二、如何制定合理的股東出資形式的法律法規
首先,從我國目前對外開放程度及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如果過分限制公司股東出資的形式,既不利于公司經營效率和利益的實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與自由自治的市場規律相背離。其次,對于公司的治理和規范與其他主體的治理理念的不同之處在于公司的屬性在法律上相當于商主體,商主體的價值追求在于意思自治以及利益和效益的最大化,但如果過于僵硬的制定股東出資形式的禁止性條款,實質上沒有更好的實現法律的效率價值和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再次,從保護債權人利益的角度上說,制定股東出資形式的禁止性規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防止股東存在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行為,但之所以債權人的利益會受到損害,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債權人未全面行使審慎監督考察的權利,加之公司發行人未盡到誠實信用監管的義務。最后,對股東出資形式做適當放寬監管的調整順應世界發展的潮流,順應經濟發展的步伐,商事行為具有國際性,因此商事法律的制定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并順應中國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