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摘要:全球化的發展使得語言服務行業成為全球產業鏈重要組成部分,推動了計算機輔助翻譯的廣泛運用。翻譯記憶庫作為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眾多核心技術之一,不僅能提高翻譯的質量和效率,減少譯者工作,也是企業語言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建立翻譯記憶庫就尤為重要。本文以運用trados翻譯蘋果系統用戶手冊為例,探索企業運用已有翻譯來建立記憶庫的階段中存在哪些因素可能影響其使用效果,并由此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翻譯;翻譯記憶庫;SDL Trados Studio
1. 研究背景
1.1 機器翻譯和計算機輔助翻譯
1966年,美國科學院成立的語言自動處理咨詢委員會(ALPAC 委員會)宣布機器翻譯無法實現完自動高質量翻譯。為了使翻譯達到可出版的質量,譯員的角色是必要的,計算機可用于輔助譯員進行翻譯。在現代社會,幾乎所有翻譯都由計算機進行輔助。計算機輔助技術,如翻譯記憶庫,術語庫等,可以讓譯員免去重復繁雜的工作,保持術語的一致性。尤其是翻譯記憶庫技術(Translation Memory)使傳統翻譯進入了工業時代(Garcia,2003)。
1.2翻譯記憶庫
翻譯記憶庫采用翻譯記憶技術。譯員在翻譯時,系統在后臺建立翻譯記憶庫。如原文出現相同或相近句段時,系統會提供已有翻譯供譯員選擇和參考。SDL TradosWinAlign是一款雙語對齊工具,利用已有的翻譯文本建立翻譯記憶庫。
2. 研究過程
2.1翻譯記憶庫的大小
本文使用iPhone IOS5 的用戶手冊作建立小翻譯記憶庫,同時使用iPhone IOS5 和iPhone IOS6 的用戶手冊建立較大翻譯記憶庫。二者在完全匹配中的區別不大,但在匹配率為95%-99%這一區間內,大翻譯記憶庫提供了18.29%的模糊匹配,遠遠高出小翻譯記憶庫。翻譯記憶庫的大小,即其內容的充實程度對預翻譯結果產生了影響。但是小翻譯記憶庫除了提供幾乎一樣的完全匹配外,如將匹配率在50%-95% 的模糊匹配相加,大小翻譯記憶庫匹配數據分別為20.87%和19.93%,差異甚微。可見,小翻譯記憶庫可節省時間且為譯者提供足夠的參考。在建立翻譯記憶庫時,除了考慮充實內容,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2.2 翻譯記憶庫的更新
本文使用在2011年發布的 iPhone IOS5 和2012年發布的iPhone IOS6 用戶使用手冊分別創建翻譯記憶庫,并將使用大翻譯記憶庫的預翻譯結果同時進行比較。使用更新后的翻譯記憶庫所得到的預翻譯結果和使用大翻譯記憶庫相似,即翻譯記憶庫的更新程度具有更大的影響作用。更新后的翻譯記憶庫提供了較多的完全匹配,同時匹配率高的翻譯記憶也遠遠高于未更新的翻譯記憶庫,這說明在建立翻譯記憶庫時,除了充實內容,保持其不斷更新會為翻譯過程提供更有質量的參考。
2.3? 翻譯記憶庫的相關度
圖 相關度更高的翻譯記憶庫預翻譯結果(上)和相關度更低的翻譯記憶庫預翻譯結果(下)
如圖所示,當使用iPhone IOS5 和 IOS6 的用戶使用手冊創建翻譯記憶庫時,由于其相關度更高,因此提供了 7.42% 的完全匹配,匹配率在95%—99% 之間的模糊匹配也達到18.92%,而使用iPad IOS5 和 IOS6 的用戶使用手冊創建翻譯記憶庫則匹配度較低。通過對比可知道,相關度更高的翻譯記憶庫更有利于譯者工作。
但是,如果只看匹配率在85%-94%以及75%-84%這兩個區間的模糊匹配,相關度更低的翻譯記憶庫提供更多匹配。當在相關度較低的翻譯記憶庫中搜索saves the battery時,出現了匹配率為96%的翻譯供譯者參考,而也有其他極具參考價值的翻譯出現。然而,在搜索相關度較高的翻譯記憶庫時,只有兩個搜索結果。
3. 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討論可得出以下結論:一,在創建翻譯記憶庫時大翻譯記憶庫可提供更多匹配翻譯,應充實翻譯記憶庫內容;二,更新后的翻譯記憶庫可大幅度提高翻譯質量;三,相關度更高的翻譯記憶庫也能帶來更好的翻譯結果,但也應該補充其他相關資料供譯者參考??偟膩碚f,SDL Trados Studio在翻譯用戶手冊時提供了極好的翻譯體驗,極大地降低譯者的工作強度,節省時間,提高翻譯效率。同時,在翻譯過程中,術語或語言風格的一致性也得以保障,由此也保證了翻譯的質量。翻譯記憶庫是一個企業的語言資產,可節省企業成本,也是企業從事產品語言服務生產經營活動的基礎(崔啟亮,2012)。因此,建立和維護翻譯記憶庫,是企業和譯員雙方共同的責任。
參考文獻
1陳誼,范姣蓮. 2008.計算機輔助翻譯——新世紀翻譯的趨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12):30.
2崔啟亮.2012.企業語言資產內容研究及平臺建設[J].中國翻譯,2012(6):64-67
3 IGNACIO GARCíA. Translators on translation memories: a blessing or a curs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Western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2003 P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