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摘要:實證主義作為一種哲學傳統,是關于人類知識認知的特定態度。在歸納研究其基本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分析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征,結合當前中國的發展實際,對其進行價值意義的現代辯駁。
關鍵詞: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實證主義發展演變經歷了三個歷史發展過程,它始終以一種標準規范的研究方法,通過經驗的分析以實現對事物的真實內容的確定和本質規律的客觀把握。
一、實證主義歷史演變脈絡梳理
實證主義產生于19世紀40年代的英法兩國,第一代實證主義由孔德創立。隨著理論研究持續深入推進,于19世紀70年代形成以馬赫為代表的第二代實證主義哲學流派。在運動發展中,在20世紀初又產生風靡一時的、被稱為“新實證主義”第三代實證主義思潮。
(一)創立之初:舊實證主義時期
19世紀30年代中期,法國處于一種“非理性”的社會意識。源于這樣現實狀況,孔德在否定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創立了實證主義的社會研究方法。孔德認為,人的智力發展經過神學的、形而上學的、實證的三個階段。其中,實證主義精神是與科學所聯系的,是“尋求科學,捍衛科學的事實的、有用的、進步的”。因此,孔德實證主義的主旨表現為三個方面:徹底否定神學和形而上學,科學是認識世界的手段要就其進行本質探究,實證主義是將科學和社會共同容納的一種總的學說。
(二)持續推進:經驗批判主義時期
19世紀70年代,科學界發生重大變革,以牛頓力學為基礎的古典物理學崩塌,開始轉向現代物理學。基于現實問題,馬赫等人開始嘗試一種解釋科學與社會的新方法。他認為:“感覺經驗是認識的界限和世界的基礎”,把所有的科學命題都看做是經驗的復合命題,反對一切先驗的、絕對而未經證實的理論,從而抨擊了牛頓力學所構建的絕對理論體系,主張用系統化的經驗發現事物持久的規律和特性,用經驗批判為人們建構了一個經驗世界。
(三)批判發展:實證主義興旺時期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加拿大興起科學研究高潮,第三代實證主義便圍繞著科學研究方法論展開,以合理性證明其實證研究方法的科學性。誕生了“定量法”,即通過知識歸納和“假設—演繹”理論模式,提供了一種理論可操作的有效途徑,實現方法論的具體化。因此,實證主義的科學研究方法大體可以分為“以觀察實驗收集有效數據”、“分析數據進行邏輯檢驗”和“做出合理的假設性解釋”三個過程。實證主義在研究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實用性和客觀性,使其發展成為一種具有世界性的實用主義方法論。
二、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基本特征
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按照“實證”的詞源把握,即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慎重的、縝密的考察研究,以實證的事物經驗為依據,找出社會發展規律。
(一)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經驗性
實證主義的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通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所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這就是說,對事物的把握是通過變量間因果關系模型的觀察描述,把事物認知具體化為定量性的且可操作的經驗概念,通過非理性的方式把握感覺材料,以大量的知覺感知經驗歸納概括社會及科學的本質。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實證主義恪守經驗主義的原則,即“相信現代科學方法,認為理論應建立在對事物的經驗觀察,以事實經驗為基礎,進行經驗歸納的由果推因解釋“究竟是如何”的思維方法,是對超驗主義、空想主義持懷疑態度的哲學方法論。
(二)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統一性
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的統一性是其社會研究的重要方向,它主要表現為研究方式、知識認知兩個層面的統一。首先,在研究方式中,實證主義具有強烈的本體論自然主義傾向,在實證知識的科學統一性的獲得中,孔德提出了“觀察法”、“實驗法”、“歷史法”、“比較法”,將社會方法研究同經驗操作聯系在一起,實現理論知識體系和邏輯—方法論手段相統一的目的。此外,在知識認知層面,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知識是具有公開性的、社會性的,可進行實證考察的事物經驗;而個人的、私下的意識材料不具有實證性,因此是不可靠的。這也是對“羅生門”現象的當代解構,即當千人千語敘述同一個事件時,真相便飄渺不可尋。因此,要通過對一般事物的觀察和經驗積累,找出具有社會公開性的、一般性的、統一性的科學認知。
(三)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客觀性
實證主義把科學方法論作為研究的中心,強調在經驗材料的基礎之上,將社會現象當作純粹客觀的自然現象,通過程序性、操作性、定量化的研究手段進行測量和分析,在具體、客觀的觀察中,合理假設經驗事物的現象表現和內在規律。這也就是說,杜絕一切因個人情感介入對研究對象和研究結果進行價值性評價,而導致的對研究結論的客觀性和真實性的干擾。從而,體現了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對知識認知、過程操作、邏輯程序中保持嚴格的客觀性。但實證主義研究方法過于重視客觀性而忽視人文主義關懷,并以其唯科學主義的研究原則,引起了人文主義者極大的不適與反感。
三、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在現代中國的辯駁
實證主義在中國社會如何實現科學發展,要從兩方面進行思考才能得出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一是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二是我國的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現實需要。現代中國仍處于農耕向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在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基礎之上,也面臨著城鄉二元化、社會群體性事件、生存現狀問題的挑戰。徹底了解這些問題產生、發展、解決之道,便要運用實用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將中國的各個領域看作社會研究對象進行徹底的實證調查,對經驗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找到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另外,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是處于經驗大量積累的階段,這正好為實證主義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中國扎根發展提供了沃實的土壤。但實證主義在唯物主義認知、哲學世界觀、本體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對其進行規避,也可能會破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實證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運用過程中,也要從時代的角度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度對其進行符合中國實際、中國特色的修正。
參考文獻:
〔1〕[法]昂惹熱·克勒默—馬里埃蒂.實證主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法]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法]孔德.論實證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