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珊容 房磊
八月的華北平原熱浪襲人,草木蔥蘢,尤其是農田中,各種莊稼生機勃勃長勢,令人欣喜。
記者一行來河南科技學院采訪時,正遇到剛從北京歸來不久的茹振鋼教授。
茹振鋼教授是中原學者,中國著名育種專家。他培育并推廣了家喻戶曉的百農系列小麥品種——百農62、百農64、百農160、百農矮抗58等,解決了高產與抗病的關鍵問題,累計種植上3億多畝,增產效益達100多億元,為我國小麥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百農系列小麥品種累計為學校上交成果轉化費700多萬元。
這是河南科技學院以特色科技創新 提升知識運營質量的縮影。
突出特色 科技創新定位明確
河南科技學院是一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歷史久遠,始建于1939年,前身為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建的延安自然科學院大學部生物系,歷經北方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華北大學農學院長治分院、北京農業大學長治分校、平原農學院、百泉農業專科學校、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等時期。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才更名為河南科技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以農科為優勢的綜合性本科院校。擁有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 638人,其中專任教師1 211人,教授等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32人,副教授等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24人,博士、碩士生導師420余人,雙聘院士、中原學者7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校級特聘教授24人。現有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管理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1人;河南省優秀專家、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3人;全國模范教師、優秀教師12人;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河南省教學名師、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20人;河南省優秀教師21人;河南省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98人。聘請70余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兼職教授、客座教授。
建校以來,學校始終堅持“科研要面向農民、面向農村、面向農業經濟”的宗旨,在產學研結合、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三農”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特別是近年來,學校堅持“產學研”協同發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倡議和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原城市群等國家戰略,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促進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為生產力,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2017年高等學校科技統計資料匯編顯示,河南科技學院技術轉讓收入在全國高校排名第47位。
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
取得了良好成效
近年來,學校按照以應用研究為主,積極推進應用基礎研究,積極推進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科技工作定位,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發展的指導方針,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聚焦地方和行業急需,通過項目立項等方式主動服務地方經濟,促進了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14年以來,科研經費投入總額達26 018.72萬元,其中外源經費總額15 493.33萬元,學校投入總額10 525.39萬元,占學校總收入11.38%。
在學校投入中,科研項目配套費6 404.39萬元,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費2 112萬元。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視科研工作,全體教職員工主動參與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圍和局面,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發展,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 658項,其中國家級83項,省部級577項;公開發表論文4 653篇,出版著作634部;獲得省部級及以上成果獎4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技術二等獎1項;取得農業植物新品種權授權7個,專利授權428項,其中發明專利134項。與企業單位簽訂橫向合作協議85項,爭取經費1 904.103萬元,實現了新技術的直接轉移;新品種轉化實現的直接經濟效益4 303.92萬元,社會經濟效益約140億元以上。
學校還充分發揮有大批涉農學科、涉農教師,長期從事農業與生物技術的優勢,開展農業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工作。五年來承擔科普與適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116項,派出科技服務人員近5 000人次,通過現場指導、專題培訓、咨詢服務等,推廣新的實用技術和品種,為河南省農業科技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多策并舉 構建成果轉化的新模式
近年來,學校一直在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體制機制建設,積極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舉措、新途徑和新模式,為成果轉化注入了更多新活力。
首先,完善組織體系,確保成果轉化的組織保障。一是成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擔任,副組長由主管副校長擔任,成員有科技處、監察處、審計處、人事處、成果所在學院等,負責審批成果宣傳策劃、推廣方案、成果轉讓費、權益分配、協調等工作,形成了協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新局面;二是按照“資源整合,特色發展”的原則,遴選了小麥研究院、基因組編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現代生物育種研究中心、園藝植物資源創新開發利用研究中心、景觀生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品質控制研究中心、畜禽智能清潔生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動物疫病和殘留物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物聯網研究中心、農業機器人應用研究中心、起重設備安全運行監控研究中心、精密與微細加工技術研究中心、功能性吸附分離材料研究中心等13個優勢學科方向的研究平臺,組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研究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需求。
其次,強化制度激勵,確保成果轉化的制度依據。一是不斷完善科技成果管理的相關規章制度。從2003年起,學校先后出臺知識產權管理暫行辦法、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新育成動植物品種及其他新產品命名管理規定等,并根據新要求及時修訂管理辦法,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政策,確保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持續推進。二是根據新精神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新舉措。新的科技成果促進法發布后,學校逐步完善具體實施辦法,對科技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利益分配、轉化方式、成果認定、日常管理職稱評審、離崗創業、掛職、兼職等稱給予了明確規定;提高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對成果完成人的獎勵比例,將轉化收益的70%獎勵成果完成人,10%獎勵成果所在學院,20%歸學校。三是完善工作程序。根據最新政策,完善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流程;建立了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公示制度,規定所有通過協議定價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事項均在校內公示15天。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集體決策制度。一般科技成果由主管校長審批,各院(所)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由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領導小組審批,成果推廣轉化單位組織實施,確保成果轉移轉化決策規范科學。
第三,加強協同合作,確保成果轉化的協同效應。深化學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等的戰略合作。先后與鶴壁、濟源、濮陽、輝縣、長垣等地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中國農科院、中糧集團、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簽訂科技合作協議。建立全方位的校地、校企合作溝通協調機制,通過學科成果的示范開發,加強合作載體建立,不僅為學生參與研發提供了條件,也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了支持,使雙方的合作關系更加緊密。與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合作建立了“棉花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國際聯合實驗室,與吉爾吉斯斯坦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由河南科技學院牽頭的以棉花品種為主體的“中國河南—吉爾吉斯斯坦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專程視察了該示范園區,對河南科技學院合作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積極融入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參與了新鄉市校企協同創新聯盟,成立了河南科技學院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建立了河南科技學院“創客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與新鄉市簽訂了科技協同創新創業聯盟協議,通過構建技術、設備、信息服務共享平臺,加速創新成果產業化步伐,共同推進新鄉市科技協同創新創業專項行動計劃。學校作為聯盟單位參與申報和創建的新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于2015年2月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第六批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鄉市政府授予學校“創建新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特殊貢獻單位”榮譽稱號。
第四,構建成果轉化的新模式,確保成果轉化的效益。一是在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工作中,學校構建了頗具特色的“學科+團隊+基地+公司+農戶”的科技創新推廣體系,實現了學校、企業、農民的良性互動,達到了“百姓滿意、企業得利、學校受益”的目標,大大加快了新品種研制與轉化速度。在“百農矮抗58”小麥新品種的推廣中,學校采取了“科學布點,依托企業,構筑網絡,同步推廣”的成果轉化模式。在百農矮抗58適宜區域,以省為單位建立市縣兩級高產示范田147個,選擇五家全國種業五十強企業作為一級授權推廣單位,分省區構筑網絡,繁育推廣,吸收153家種子企業作為二級授權推廣單位,為縣鄉兩級繁種供種提供技術保障,實施省內外同步推廣戰略,打破了一省一地先試推再擴展的傳統模式,其推廣速度較傳統模式提高8~10倍。百農矮抗58的迅速推廣為種子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種子企業順利實現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轉型。二是學校主動和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聯系,就學校科技成果如何進行交易進行了深入探討。首次嘗試以公開競拍的方式對“百農4199”“百旱207”“百農201”等3個河南省審定小麥新品種進行轉化,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優良品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全國品種轉化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成功經驗。
未來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動力
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
創新、更新、求新,就要不畏艱辛、披荊斬棘。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沒有一股“冒”的勁頭,沒有一點“創”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
河南科技學院發揮知識產權作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條依托知識產權運營引領創新經濟、品牌經濟和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道通途正逐步鋪開。
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秉承“崇德尚能、知行合一”的校訓,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以深化綜合改革為動力,逐步探索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崗位管理、職稱評定、考核評價和工資、激勵等方面制度。陸續出臺科技人員兼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和離崗創業的具體政策和管理辦法。多點發力開展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知識產權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優化知識產權創造的產出質量,提高創新主體對知識產權的運用能力,也拓展知識產權金融服務范疇。
河南科技學院深知,激勵方面制度、管理辦法的改革,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探索的路子剛起步,要走的道路還很長,破解難題非朝夕之功,革故鼎新,任重道遠。
面對“破”與“立”的抉擇,未來,河南科技學院敢亮劍,永不言敗,決不退縮;敢擔當,先行先試,百折不撓,求實求效。
我們堅信,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我們更堅信,河南科技學院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將挺立時代變革的潮頭,奏響助力中原建設的強音。
(作者單位:河南《創新科技》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