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嵐 楊小玲 冷高紅



摘 要: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作為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試點縣,根據《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的要求和標準,開展了野生藥用植物資源普查。結果表明:玉屏侗族自治縣野生藥用植物共計101科278屬375種。通過普查,初步摸清了玉屏縣野生中藥資源的基本家底,了解當地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種類等,為該縣中藥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合理保護和利用中藥資源提供參考。
關鍵詞:全國中藥資源普查;藥用植物;玉屏侗族自治縣藥用植物
中圖分類號 Q949.9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032-03
Field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 in Yuping County
Wang Lan1 et al.
(1School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Engineering and Planning,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5543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country,Yupi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the fourth census county of National Surve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Project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th national survey Chinese matiera medica resources. Results:There are 375 kinds of 101 families and 278 medicinal plants in Yuping County. Conclusion: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medicinal plant data of Yuping County,this paper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Yuping County,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sources of plants or medicinal plants in Yuping County.
Key words: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sources;Medicinal plants;Yuping County Medicinal plants
為全面掌握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野生中藥資源的整體情況,摸清該縣野生中藥資源的家底,根據國家要求,筆者對當地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分布、種類等進行了普查,為該縣中藥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合理保護和利用中藥資源提供參考。
1 自然概況
玉屏侗族自治縣是貴州省銅仁市的下轄縣,總面積516.6km2,地處東經108°34′~109°09′,北緯27°28′~27°31′。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相對溫度79%,年降水量1174.1mm,年平均照時數1206.7h[1]。
2 調查內容和方法
2.1 野外調查 2013—2018年,普查大隊歷經6年時間,足跡踏遍玉屏侗族自治縣各地,結合《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2-3]的要求和標準作為技術指導,采用“3S”技術[4]中的地理信息系統(GIS)擬合,共有3個代表區域,分別是草叢代表區域(共8個樣地,涉及面積為42.65km2)、灌叢代表區域(共14個樣地,涉及面積為86.46km2)和針葉林代表區域(共21個樣地,涉及面積為139.23km2)(見表1),樣地分布圖見圖1。在43個樣地中,每個樣地調查5個樣方,每個樣方調查6個樣方套,共計1290個樣方套。每個樣方套中有1個10m×10m的樣方,1個5m×5m的樣方和4個2m×2m的樣方(見圖2)。用相機拍攝樣方套內野生藥用植物的特征性照片(生境、群落、個體),并進行詳細記錄。根據實際情況,用枝剪、鋤頭等工具合理采集藥用植物制作標本。
2.2 標本整理
2.2.1 標本制作 先放平一個標本夾,鋪上3~4層吸水紙,將有效標本(有花、果實或種子的植物)平放在吸水紙之間(盡可能的讓標本的各個部位不重疊,保持完整性)。對所有標本均以此方法依次疊加壓制,最后用標本夾蓋上,捆綁。每天換1次干燥的吸水紙,連續換7d,直到標本完全干燥[5]。
2.2.2 標本消毒 采用熏蒸法:把待消毒的標本放入密閉的紙箱內,在紙箱的一角放一個200mL玻璃燒杯,在燒杯內放入高錳酸鉀和甲醛(1∶2),反應消毒48h即可。
2.2.3 標本裝訂 采用線捆扎法:線捆扎法是用消毒過的標本固定在臺紙(40cm×30cm的厚銅板紙)上,采集標簽、鑒定標簽、采集號牌及各種紙袋都應貼在裝訂好的標本的臺紙上或掛在標本上,采集標簽貼在臺紙的左上角,鑒定標簽貼于臺紙的右下角,紙袋貼于右邊。采集號碼牌用線栓在標本上。
2.2.4 標本鑒定 主要依據《中國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貴州植物志》進行鑒定。鑒定標本時,利用放大鏡對標本仔細觀察,按照檢索表的各條款項逐一核對。在鑒定到種以后,填寫定名簽,并將定名簽貼在臺紙右下方。
2.3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進行數據分析整理。
3 結果與分析
經鑒定和統計分析,玉屏侗族自治縣野生藥用植物共計101科278屬375種。其中,蕨類植物14科19屬27種,裸子植物3科4屬4種,雙子葉植物75科226屬307種,單子葉植物9科29屬37種。植物種最多的科是:菊科(Compositae)44種,其次是薔薇科(Rosaceae)33種。超過10種以上的科有:傘形科(Umbelliferae)、蓼科(Polygon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豆科(Leguminosae)、唇形科(Labiatae)和禾本科(Gramineae),具體情況見表2。
在375種野生藥用植物中,按藥物性質統計分析:平性藥最多,為107種,占28.5%;寒性藥105種,占28%;涼性藥79種,占21.1%;溫性藥57種,占15.2%;熱性藥2種,占0.5%;未知藥物性質25種,占6.7%。按藥物氣味統計得出:苦味藥174種,占46.4%;辛味藥72種,占19.2%;甘味藥66種,占17.6%;酸味藥30種,占8%;咸味藥6種,占1.6%;未知藥27種,占7.2%。按用藥部位統計得出:花類9種,占2.4%;莖葉類51種,占13.6%;全草類156種,占41.6%;種子或果實類40種,占10.7%;根莖類95種,占25.3%;全株類6種,占1.6%;其他類18種,占5%。
據分析,調查到的野生植物資源中,大部分屬于侗藥,且蘊藏量大,如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木黃蓮(Berberis julianae)、細穗腹水草(Veronicastrum stenostachyum subsp. stenostachyum)、箭葉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鳶尾(Iris tectorum)、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等。
4 討論
侗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以其經濟實用、點多面廣、用藥療效高,在侗族地區的應用較為普遍,深受民眾的歡迎,在當地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如今,當地群眾對傳統醫藥的要求已不再僅僅局限于治病救人,還在保健、美容、養身、環保等更高層面提出了需求,更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侗族醫藥取材于野生動、植物或礦物,沒有任何污染,也不需經過任何化學加工處理,是典型“綠色醫藥”,它的“天然”屬性和獨特療效,必然蘊含著巨大商機,潛藏著巨大的發展市場。但受西藥特別是“洋中藥”擠占醫藥市場份額大、經濟不發達、信息滯后、技術人員缺乏等因素的制約,侗藥開發明顯低于其他兄弟民族醫藥的發展速度,大量蘊藏在民間的單方、驗方和秘方多,使侗藥生態資源沒有創造出其應有的社會和經濟價值[6-8]。因此,建議今后充分挖掘地方侗藥的特色,充分發揮侗藥優勢,大力推進民族醫藥的發展。
5 結論
玉屏侗族自治縣野生藥用植物共計101科278屬375種,其中,蕨類植物14科19屬27種,裸子植物3科4屬4種,雙子葉植物75科226屬307種,單子葉植物9科29屬37種。該縣侗藥野生資源蘊藏量大,建議今后充分大力挖掘地方侗藥的特色,充分發揮侗藥優勢,大力推進民族醫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玉屏侗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玉屏侗族自治縣概況[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85.
[2]黃璐琦,陸建偉,郭蘭萍,等.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方案設計及實施[J].中國現代中藥,2013,38(5):625-629.
[3]程虎印,劉亮亮,李衛中.關于《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技術規范》的幾點思考及建議[J].中國現代中藥,2016,18(8):1001-1005.
[4]谷婧,馮成強,張文生,等.3S技術在中藥資源研究和管理中的應用與展望[J].中草藥,2014,45(10):1502-1506.
[5]蘇英順,楊小玉.干燥花常用干燥方法[J].花木盆景:花卉園藝,2007(6):53-53.
[6]吳國勇.對發展侗族醫藥的若干思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4(S1):12-14.
[7]龍彥合,龍瀅任,龍運光.侗族醫藥傳承與發展思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11):75-76.
[8]吳衛華,王麗萍,鄭欽方,等.侗藥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12):47-4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