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保 盛蒂 周開勝 李婷蕓 馬莉 賀冉冉
摘 要:慕課作為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融合的產物,在高校教學改革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該文以環境保護概論課程為例,從創新教學模式、重構實踐教學體系、搭建實踐教學平臺、優化考核評價體系和網絡課程開放等方面,介紹了慕課背景下蚌埠學院課程建設所取得的成果和經驗,以期為同類型課程的慕課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慕課;課程建設;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147-03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Practic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pectus
Zhu Lanbao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Bengbu University,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As a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pectu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Bengbu Colleg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re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build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optimizing assessment system and opening network cours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of the same type of curriculum.
Key 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Course construction;Teaching reform
“慕課”是英語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首字母“MOOC”的音譯,翻譯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是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相融合的產物[1]。慕課概念由加拿大的Dave Cormier和美國的Bryan Alexander 2位學者在2008年首次提出[2],2011年以后隨著被稱為慕課運動“三駕馬車”的Udacity、Coursera和Edx平臺的出現[3],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慕課風暴”,被譽為“自印刷技術發明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4]。2013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中國著名高校紛紛啟動了MOOC課程建設[5],有媒體稱2013年為中國的“慕課元年”[2]。幕課是創新型的教學模式,它可以展示高校教學名師先進的教學理念、獨特的教學方法和豐碩的教學成果,實現了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和普及[6]。學習者不拘于時間和地點,享有學習的自主權;同時學習可以重復,利用率高,提高了教育質量,滿足學習型社會的需求[7]。
環境保護一直以來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視的工作之一,黨的十九大將環境保護寫入黨章,環境保護工作更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在此次的教學改革浪潮中,目前關于環境保護概論課程如何適應慕課背景下的教學要求、如何利用好慕課平臺等方面的教學研究尚未見文獻報道。因而,基于慕課背景下環境保護概論課程的重構與優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課程概況
環境保護概論是貫徹教育部要求在工科院校中普及環境保護知識、關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存環境而開設的環保素質類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受到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觀點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評判環境質量、在本專業范圍內處理和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能力,喚起新時代大學生的環保責任,樹立保護環境的道德觀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觀。蚌埠學院開設環境保護概論課程至今已有16年,已發展成為環境科學、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安全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或專業選修課程,同時,該課程也是蚌埠學院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之一。
2 課程建設成效
教學改革要想不落俗套,就必須挖掘地方特色,做好慕課校本課程的開發,走特色教育培養之路[6]。為實現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環境保護概論課程通過多年的建設與教學改革實踐,在教學內容與方法創新、教學條件保障與改善、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特別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開辟第2課堂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2.1 建成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體系 以環境科學專業獲批“安徽省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建設立項為契機,重構環境保護概論課程體系,主要內容包括:確定課程定位和課程特色、明確課程目標、劃分教學層次。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建設環境保護概論實踐教學體系,通過環境問題調查、環保公益實踐、環保社團活動、科研參觀等形式靈活多樣地開展實踐教學。鼓勵學生提出本專業領域出現的環境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方案和建議,提高學生解決環境污染實際問題的能力。蚌埠市及周邊地區環保、化學、化工、材料等企業較多,為本課程提供了豐富的實踐場所,與蚌埠市第一污水處理廠、蚌埠市垃圾填埋場、蚌埠市陽光水務有限公司、蚌埠市清泉環保有限責任公司、蚌埠市環境監測站等10多家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
2.2 大學生社團和第2課堂為課程實踐搭建平臺 蚌埠學院有很多優秀的環保社團,如:綠色環境保護協會、大自然協會等,通過這些社團能夠有效地發動學生進行環保社團活動、環保實踐活動,同時對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有力宣傳,為環境保護概論課程教學提供實踐的舞臺,構建了環境保護概論第2課堂環境教育活動體系,積極開展課外環境教育活動。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和沙龍討論會、主題辯論賽、環保微講壇等增加學生環保知識。通過舉辦低碳環保設計大賽、寢室節能對對碰活動、世界環境日和地球1小時紀念活動等來增強學生環保意識并轉化為行動。同時,蚌埠學院每年都會組織和大力支持“大學生暑期社會調查”活動,也為學生走向社會關注環境保護提供機會,培養了學生對環境保護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
2.3 完善了網絡教學環境 蚌埠學院建有高速的光纖互聯網,圖書館、宿舍、教室、自習室、教學實驗室、學生創新實驗室、產學研孵化基地等場所均設有寬帶網口,無線網全校范圍內無死角全覆蓋,確保了學生可隨時隨地進入互聯網。教學樓宇內所有教室都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滿足了環境保護概論的教學需要。通過課程考評機制,鼓勵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慕課教學使得重點知識通過視頻呈現,短小精悍的視頻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后有對應的檢測練習,方便學生自主鞏固,復習測試,使得學生的學習效率大為提升。本課程組教師都能利用網絡進行教學,建立師生互動教學論壇,教師和學生可隨時了解和反饋教與學雙方的需求,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果。
2.4 建立了強有力的師資隊伍 環境保護概論課程已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合理,教學、科研水平高的師資隊伍。既有長期從事該課程教學、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又有年富力強、具有一定教學經驗和教學實踐能力的中青年教師,隊伍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3人,博士2人,授課教師100%具有碩士學位。近年來,課程教學團隊教師主持和參與了20余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其中主持科技部星火計劃項目1項、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廳重點項目3項、教育廳一般項目5項;獲4個省級教研立項,5個校級教研立項。課程組老師以第1作者發表教學和科研論文100余篇。多位教師先后獲得安徽省教壇新秀、蚌埠學院教壇新秀、蚌埠學院優秀教師、蚌埠學院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等榮譽;獲得校級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1項;獲得省級、市級和校級科研獎勵10余項。
2.5 實現了課程最大化開放 在環境保護概論課程建設過程中,課程組非常注重開放辦學和協同教育思想的落實。目前該課程已利用該校開通的泛雅網絡學習平臺、微信公眾平臺搭建課堂之外的教學互動,部分教師授課視頻、授課教案、電子講稿、習題解答等內容向本校和社會開放。隨著課程建設,相關內容將得到不斷豐富,特別是該課程授課的所有視頻將陸續制作并上傳。課程開放、優勢互補,既為環境保護概論MOOC課程建設提供了優質教育資源,也擴大了課程的影響和適用面,增強課程的時代性和創新性。
2.6 建立了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 慕課的輔助教學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有利于學生對環境保護概論知識框架的自主建構。但同時也存在著一部分學習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因此基于慕課的教學改革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評價體系,確保教學改革的實效。通過環境保護概論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建設,建立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建立多維度立體化評教制度。與行業、企業聯合,結合項目建設實際情況,建立課程實踐教學監控制度,完善課后作業文件標準,健全教學質量信息反饋機制,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最終達到學生、教師、學校共贏的目的。
3 結語
慕課給《環境保護概論》課程教學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課程組緊緊圍繞蚌埠學院“地方性、應用型、工程化”的辦學定位,積極開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根據不同專業特點及需求,課程組積極開展案例教學、探究教學和情境教學,把生產實際和科研項目融入課堂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多年的建設,環境保護概論課程精選了教學內容,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條件、教學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豐碩的教研成果,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校專業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程中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課程組將繼續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地改變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水平,組建更為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為國家的高等教育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寇培宇.對于“幕課熱”的幾點反思[J].林區教學,2015,215(2):3-4.
[2]任洪濤.論“慕課”浪潮背景下的“環境法學”課堂教學的機遇與挑戰[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4):63-66.
[3]李雅婕,劉大朋,洪耀良.慕課在環境工程理論教學中的探索和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8(29):277-278.
[4]曾曉潔.美國大學MOOC的興起對傳統高等教育的挑戰[J].比較教育研究,2014(7):32-40.
[5]李曼麗,張羽,黃振中.慕課正醞釀一場新教育革命[N].中國青年報,2013-5-23.
[6]邵源春,張焱,暴云英,等.“慕課”浪潮引發的高校教學改革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9,12(3):128-129.
[7]田亞平,李伯華,鄭文武,等.環境教育MOOC的資源體系構建及其應用途徑探索[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8(3):82-85.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