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兵
摘 要:該文介紹了含山縣茶產業發展現狀和發展成效,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茶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含山縣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5-0047-02
近年來,含山縣將茶產業列入全縣農業5大主導產業之一,充分利用生態、山場、旅游、技術、品牌等方面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名優茶葉生產基地,開展茶旅融合活動,加快品牌創建,全縣茶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有力地推進了全縣產業扶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 含山縣茶產業發展現狀
1.1 資源稟賦 含山縣位于皖中東部,位于南京、合肥“一小時都市圈”,區位優勢明顯。縣域面積1028km2,鄉村人口35.3萬人,耕地3.48萬hm2,山場1.6萬hm2,群山列峙,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時數2222.5h,無霜期310d,年平均氣溫為15.6℃,年降雨量1035mm。溫、光、水資源條件豐富,非常適合茶葉生產。
1.2 生產概況 全縣茶園面積1000hm2,其中無性系茶園面積600hm2,有機茶園面積133.33hm2,可采茶園面積733.33hm2。品種主要為“龍井43號”“龍井長葉”“烏牛早”和“舒茶早”等茶樹良種,茶葉年產量320t,其中紅茶0.5t。全年實現茶產業總產值約14000萬元,其中一產和二產產值9000萬元,三產及綜合產值5000萬元。
1.3 加工開發 全縣擁有茶葉加工廠60多個,各類茶葉初精制加工機械1000多臺(套)。近年來,新引進茶葉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微波殺青機等新型機械設備20多臺(套),名優茶的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全縣已成立茶葉聯合體1個,茶葉協會1個,茶葉公司5家,茶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茶葉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50多個,茶葉專營門市部80多個;各類茶產品的注冊商標共有23件,其中省著名商標4件,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1件(含山綠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件(含眉綠茶)。茶葉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基本形成了產業化發展格局。
2 發展成效
2.1 茶葉種植規模擴展快 近年來,含山縣政府出臺農業產業化引導資金補助政策,新建無性系良種茶園補助2.25萬元/hm2。在政策的扶持下,全縣共新發展良種新茶園466.67hm2,并引進了“黃金芽”、“安吉白茶”、“中茶108”等一批珍稀茶樹良種。
2.2 區域布局逐步合理 根據縣政府現代農業發展實施意見,依托含山縣豐富的山場資源,大力引導茶葉經營主體將茶葉種植向生態優越的蒼山、長山山脈集中。目前,茶葉產區主要分布在環峰鎮、清溪鎮、仙蹤鎮和林頭鎮等地區。
2.3 品牌和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鞏固“昭關翠須”、“橫龍翠眉”、“長相思”等茶葉老品牌的基礎上,近年來相繼創建了“含眉系列名茶”、“壁銀仙”、“梅山翠須”、“長山翠芽”等一批省內外獲獎品牌和地方知名品牌。
2.4 新技術得到廣泛應用 2015年,縣示范農場建立了無性系良種苗圃2hm2,繁育“龍井43號”良種茶苗600多萬株,大力推廣無性系茶葉良種繁育;在含眉茶博園進行了茶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示范,安裝茶園滴灌設施,實施水肥一體化管理。實施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茶園配備太陽能殺蟲燈、性誘劑和黃板等綠色防控設備,建立茶葉標準化生產的廠房,初步實現清潔化流水線加工,大力推廣茶葉物聯網技術、水肥一體化和清潔化自動加工技術示范。
2.5 產業功能進一步拓展 連續舉辦3屆“含山采茶節”,開展了“最美茶姑競選”、“茶王評選”、“茶藝表演”、“茶葉采制體驗”等系列活動。通過“茶姑為企業代言”、“茶葉現炒現賣”、“產品展銷”等多種形式,促進了茶葉銷售市場的發展。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規模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縣擁有面積在53.33hm2以上茶園的茶場僅有2家,規模化程度普遍較低,從而制約了含山茶葉的現代化發展。
3.2 單產水平低 茶葉產量增長幅度小,單產低,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低產茶園占較大的比例是主要原因。另外,大多茶園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從而造成了大量資源的浪費。
3.3 茶葉品牌小而散 雖然目前含山各類茶葉品牌已有近20個,但每個品牌各自為政,相互競爭,且產量較小,需要進行品牌的整合、發展和壯大。
4 對策建議
4.1 引進良種,改良茶樹品種結構 引進“舒茶早、龍井43、中茶108”等國家級茶樹良種,以及“安吉白茶”“黃金葉”等新興的珍稀茶類品種,通過改植換種和開墾新建等方式,逐步更換茶園老品種,改良茶樹品種結構,提高良種茶樹的種植比例。
4.2 建設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 引導茶葉企業建立茶葉標準化示范基地,推廣茶園太陽能殺蟲燈和粘蟲黃板等病蟲害綠色防控設施,建立生產過程記錄檔案和質量可追溯制度,開展茶葉三品認證。指導企業開展茶園養殖家禽等種養結合模式和茶園間植果木等復合種植模式。改善茶園生產環境和基礎設施,在有條件的茶園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建立噴滴灌設施,實施標準化生產。每年建成2個以上縣級標準化茶園基地。
4.3 實施信息化和機械化生產管理 建立茶葉信息化管理示范基地,引入茶葉物聯網管理技術和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推廣茶葉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重點推廣機械化淺耕除草、機械化修剪、機械化采茶以及自動化加工等,提高茶葉生產效率,化解目前用工勞力缺乏的現狀。“十三五”期間,在全縣推廣機械化耕作和修剪技術133.33hm2以上,在含眉生態茶葉公司建立物聯網管理和電子商務營銷示范點1個,環峰鎮劉武茶場、仙蹤鎮長山茶場等地,建立13.33hm2以上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
4.4 建設茶文化休閑旅游基地 堅持茶旅融合、以茶促旅,利用含山鄉村旅游的契機,繼續辦好含山采茶節,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將茶葉生產與鄉村旅游緊密結合,營造園林化和休閑化效果,打造“茶葉生態園區”,“品飲體驗茶舍”等場所,開展茶園生態觀光、茶葉采摘加工體驗、茶葉品飲觀賞、農家樂等新興旅游項目,促進含山茶葉轉型升級。
4.5 創建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鼓勵企業創建省級以上茶葉品牌,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以“含山綠茶”為含山區域公共品牌,逐步整合含山茶葉品牌,并依據市場發展狀況,通過技術指導、廣告宣傳、政策扶持等多種手段,逐步提升含山綠茶在省內乃至國內市場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