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治紅
(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吉林 延吉 133002)
截止到,2018年年末,延邊地區的農村勞動力總量約為102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資源為53.36萬人,延邊農村勞動力資源占比總人數的58%。如表1,從年齡層次的角度看,延邊地區2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比總人數的12%,21-30歲的勞動力占比總人數的23%,31-40歲勞動力占總人數的20%,41-50歲占總人數的30%,而51歲以上勞動力占比總人數的10%。如表2,從文化程度的人角度上看,文盲占比總人數的5%,小學文化程度的占比總人數的25%,初中文化占比總人數的60%,高中文化的勞動力占比總人數的10%,而高中及以上的占比總人數的2%。由此可見,延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1-50歲,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

表1 延邊地區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

表2 延邊地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
從延邊地區農村外出勞務的勞動力組成結構看,延邊農村勞動力大部分都在21歲—50歲之間,而且男性勞動力的比例要大于女性。而外出就業的勞動力當中,男性占比總數的58.3%,女性占比41.7%。延邊地區的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集中在初中文化,延邊地區農村轉移勞動力中,文盲占0.4%,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8%,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力占11%,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勞動力則占2.4%。以上數據充分說明了延邊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象大多都是初中學歷的人員,他們普遍文化程度比較高。所以,從延邊地區農村轉移出來的剩余勞動力,無論是就地進行轉移還是向城鎮或者其他地方轉移都會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這就需要轉移的勞動力具有一定的優勢或者是較高的文化。這些勞動力一定要不斷掌握現代化的知識和技能。
2008年國家統計局的相關調查數據表明,目前我國農民工的意識十分的淡薄。
他們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且還經常出現農村務工人員的權益受損的的事件。一些企業或者黑包工頭出于不與務工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目的,采取躲避和欺騙手段,甚至出現拖欠數月甚至是一年工資的亂象。由此可見,我國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勞動者的勞動權益保障之路還很漫長。
在延邊地區有很多的單親和無親的孩子,這些孩子占比延邊州小學生總數的55%。這些孩子的犯罪率比較高。而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農村留守兒童及老人面臨的問題日益凸顯。農村留守老人因為經濟水平較低且社會保障都比較低。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數量日益增多,很多家庭將老人和兒童留在農村,年幼的孩子因為常年見不到自己的父母且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這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并且對于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很不利。
由于村中大量人口外出務工共,導致了村中各項基礎設施無人參與維修與更新,出現了朝鮮族傳統村落停各項發展滯不前的現象。也造成了部分朝鮮族村莊面臨消亡。其中有幾下幾點:第一、新舊建筑不協調。第二、道路設置不合理。第三、基礎設施不完善。第四、公共空間較單一。第五、文化空間較欠缺。
為了促進延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可以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發展。對此要鼓勵他們從食品、運輸以及家政等領域發展。而且鄉鎮還需要把外出就業人員的就業納入到招聘范圍。為了保護農村勞動力人員的合法權益,一定要嚴格執行《勞動法》以及相關合同。
強化農村勞動力轉移保障體系,需要建設一個協調運輸管理系統。要將農村勞動力納入重心。各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小組的監督,保證全部工作順利落實。每一部分都做好份內的事情,結合自己的職能,進行分工協作,統籌管理。
我們要通過對朝鮮族文化的塑造和創新,讓朝鮮族文化無形中傳遞給村民。進而塑造村民的思想觀念,將朝鮮族文化改造與朝鮮族村民改造相融合。在通過朝鮮族文化來塑造村民社會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朝鮮族村民社會的自我演化。村民在接受文化后,會依據自身的價值觀進行行為選擇,與其說朝鮮族文化塑造了朝鮮族村民的行為不如說朝鮮族村民群體的共性行為塑造了朝鮮族村落文化。
結論:針對延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努力。仔細分析延邊地區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發展優勢產業,給延邊州政府決策提供依據,進而促進延邊地區區域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