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莉
摘 要:商周的青銅器紋飾是青銅文化的組成部分,其中動物紋飾是主體。文章從裝飾藝術的角度重新審視商周青銅器的動物紋飾,從平面紋飾、立體部件裝飾和器型三個維度考究動物紋飾的發展和變異,從而發現神俗動物形體、意蘊的變化規律,窺視古人意趣。
關鍵詞:商周;青銅器;動物;裝飾
商周時期被稱為中國的青銅時代,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不僅作為兵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雜器等充斥于貴族的生活中,而且還作為禮器現身于國家、方國的祭祀、征戰場合。商周青銅器的裝飾包括平面型紋飾和立體型裝飾,裝飾題材以動物和幾何圖案為主。商周青銅器動物紋飾的變化,學者們多依照平面紋飾的研究成果給出結論,即從神秘的神話幻想動物開始,到商晚期達到頂峰,然后逐漸衰落,現實型動物逐漸發展;至西周晚期之后被變形動物紋和幾何紋所替代;至春秋中晚期,全面轉向自由奔放的現實型動物。這種變化學者認為與古人精神世界的演變有關。
1 青銅器動物裝飾的界定
對青銅器紋飾的研究在古代金石學研究青銅器的階段中就是重點研究內容,直到今天依然是重點,且其多偏重于對平面紋飾的研究。這與通過拓片保存紋飾資料的研究習慣有關。青銅器裝飾多是討論錯金銀、鎏金等裝飾工藝,立體裝飾藝術多被忽略,仿生器型也被歸為青銅器器型研究中。上述的研究習慣是基于考古類型學、文物學形成的研究體系。相比之下,從裝飾藝術的角度審視青銅器,青銅器裝飾指的是依附于青銅材料的平面繪畫、立體雕塑的總和,它使青銅器得到了符合其用途要求的美化,其內容包括平面紋飾、立體部件裝飾和器型三個方面。
青銅器裝飾的三個方面中,動物題材占主體。青銅器紋飾分為動物紋和幾何紋,其中動物紋數量最多,包括普通動物紋和變形動物紋。普通動物紋中包括幻想動物紋(獸面紋、龍紋等)和現實動物紋(虎、象、牛、兔、蛇、龜、蟾蜍、魚、貘等)。紋飾造型的依據及形象特點由其本身屬性決定。幻想動物紋多為神獸,大到只表現面部的獸面紋、蟠龍紋,小到蟠螭紋。現實動物紋歸為俗獸,其形象來自現實中已存在的動物,比較寫實。變形動物紋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是動物紋的簡化和變形,或是動物的一部分(如鱗紋),或是幾何紋加動物的器官(如波曲紋)。變形動物紋被認為是界于動物紋和幾何紋之間的紋飾。
動物主題裝飾中,研究者對平面紋飾的發展變化研究甚多。而立體部件裝飾和器型的動物題材如何隨著時間發展出現變異,其形貌變化的趨勢,同一種動物題材在平面、立體和器型中出現的時間差異和規律如何,都是研究者未涉及的領域。本文將就上述問題進行探究。
2 平面紋飾中的動物題材
青銅平面動物紋飾的發展經歷了從抽象到具象到變形的過程,動物題材經歷了以幻想型動物為主到以現實型動物為主的過程。夏代晚期青銅戈上首次出現變形動物紋,以單線條表達形象。商代是平面紋飾發展最快的時代,從單線條的勾勒發展到三層紋的復雜刻畫,平面紋飾迅速發展至頂峰。就動物題材而言,商代早期出現了獸面紋,中期出現了鳥紋、虎紋、蟬紋,晚期出現了夔龍紋、蟠龍紋、象紋、魚紋、龜紋、蟾蜍紋等,幻想型動物占據主體地位,不僅數量大,而且在器物上占據主體紋飾地位,現實型動物也逐漸擴展種類,作為前者的配飾出現。進入西周時期,其早期風格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變形動物紋開始出現,幻想型動物開始逐漸退出主體紋飾地位。西周中晚期,現實型動物紋和變形動物紋發展迅速,并占據主體地位,幻想型動物發生變異,偶爾作為主體紋飾出現,如顧龍紋、團龍紋、蟠龍紋。東周時期,平面紋飾趨于細小型組合,即原有的動物紋飾不再單體出現,而是變小且多個組合出現,如蟠螭紋、蟠虺紋。
3 立體部件裝飾中的動物題材
青銅器的部件裝飾中有動物紋飾,在青銅器的足、耳、鋬、捉手、提梁等位置出現了立體的動物形體,有的僅頭部、足部,有的是全身,或大或小,或抽象或寫實,直觀且生動。最早的動物題材立體部件是商早期的扁獸足鼎,其足部為扁尖的夔龍形足。至商代晚期,鼎足、鼎耳、簋耳、甗耳、爵鋬、角蓋、尊肩、壺和卣的提梁兩端等位置都出現了立體動物裝飾,動物種類有獸面、龍、鳳鳥等。西周時期,青銅器足、耳、鋬、流、捉手、提梁兩端等部位出現立體動物已成為時尚,動物種類沒有太大變化,形象上略有創新。如環耳上部獸面的角變成螺旋狀;環耳下部普遍有環;三足、四足器普遍變為獸形仿生足;匜的扁獸足均為矮的夔龍紋;四足或相同,或前足為頭后足為尾。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耳部的獸面環耳變為整只獸,或龍或虎,蓋上部有整只鳥或獸,圈足下部加裝整只虎,盉流頭部為鳥或獸形。戰國時期,這種時尚漸漸消失,僅出現了鋪獸銜環,該部件的動物裝飾嚴格意義上講并不立體,介于平面與立體之間。
通過對動物題材立體部件的發展進行梳理,發現商晚期才出現平面紋飾中的夔龍紋,而商早期就出現了立體部件裝飾,從鼎足到匜足,一直延續到春秋晚期,且夔龍紋早就消失或被變形動物紋取代。獸面紋一般沒有物種的界定,商到西周,獸面紋在耳、足跟部出現,至春秋時期就開始變為復雜的有物種的獸的全身像,這與平面紋飾中獸面進入西周早期后簡略、消失的規律并不相符。
4 動物類仿生器型
動物類仿生青銅器一般指的是鳥獸型青銅器,包括鳥獸型尊、鳥獸型卣、鳥獸型觥。三者在器型上有區別,無流無鋬無提梁為尊,有提梁為卣,有流有鋬為觥。此外還有鳥獸型雜器,如鴨型或獸型帶鉤、鳥獸型爐、鳥獸型燈、鳥獸型符等。本文以尊、卣、觥為主進行探究。
鳥獸尊是三類鳥獸型青銅器中數量和種類最多的,按風格可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一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二為西周中晚期,三為春秋戰國之際。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鳥獸尊的主要動物造型有象、犀、羊、豕、鷙、梟、鳳等,器身有三層紋飾,豪華精美。西周中晚期鳥獸尊的主要動物造型有象、虎、貘、駒、鳳等,器身有主紋飾,大部為素。春秋戰國之際的器物造型有牛、鳧、異獸等,器身紋飾繁縟,小而密。鳥獸卣、鳥獸觥多為商晚期到西周早期器物,鳥獸卣造型種類不多,有鴞、鳥、豕、虎等,鳥獸觥造型種類有龍、犧、羊或異獸。
在鳥獸器型中,一些鳥的亞種,如鷙、梟、鴞、鳧等形狀的器物均有出現,其形象與平面鳳鳥紋和鳥形部件均不相同,仿生程度高。從動物的屬性上看,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動物多為大體形動物,腹腔內可容納大量酒,它們在古代人心中代表具有強大力量或富足。西周中晚期的動物則為生活中的獸和家畜,容酒量減少,與西周中晚期禁酒、農耕穩定、禮制繁榮的社會形勢相關。春秋戰國則有了各種幻想中的異獸,與當時百家爭鳴、禮制僭越相適應。這種變化趨勢正好與其容酒功能息息相關,與平面紋飾中動物種類的變化相反。
5 對比與總結
通過對商周青銅器動物紋飾中平面紋飾、立體部件和器型發展、變異的梳理,筆者發現動物題材在這三種類型紋飾中出現的時間、延續時間、變化情況均不相同。平面紋飾由幻想中的動物面部開始發展,逐漸出現幻想動物全身,然后是現實動物,最后是變形動物。對比之下,動物題材的立體部件商周時期表現出由扁平狀發展到立體,由頭首部發展到全身形,商代為肇始期,西周漸完整、立體,題材固定在鳥、獸兩種類型上,春秋則發展出活潑家常的動物類型和體態。動物仿生器型則與古人嗜酒的程度、古人對動物的看法相關,從現實中體型大、力量大和表達富足的動物開始,到體型小、與農耕和禮制文明相關的動物,再到百家爭鳴、禮制僭越氣氛下的各種非現實的異獸。總之,三種類型的動物紋飾的發展、變化各不相同,特征明顯。平面紋飾題材廣泛,從神秘到現實、變形。立體部件題材種類少,但突破了平面紋飾的存續時間,由扁平到立體頭面部再到立體全身部。器型題材,從大至小,從象征強大富足到蘊禮興農,再到想象豐富,不為制度所禁錮。動物題材在形和意的變化中,神圣與俗生轉換,相生相隨。
參考文獻
[1]李新萍.商代青銅紋飾藝術的思考[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2]梁丹,張洪亮.先秦青銅紋飾的美學思想[J].藝術教育,2014(12):26-27.
[3]田遠.殷周青銅器紋飾的文化透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4]佚名.青銅扁盉中為什么會頻頻出現龍形象[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