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
摘 要: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發展進步,小學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自身數學思維和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要求學生具有較高的邏輯思維和探究思維能力,教師應當充分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驅動學生的內在主動性進行探究學習。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對五步教學構建小學數學探究課堂的教學實踐做出了一些探索,望廣大同仁加以斧正。
關鍵詞:五步教學;小學數學;課堂構建
五步教學法是現階段國際上通用的教學模式之一,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用五步教學法構建課堂教學,一方面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養成。五步教學法充分地融合了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正確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知識傳授與思維培養之間的關系,真正立足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創設生活情境,進行新知導入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智慧的啟蒙階段,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很多例子都是可以在學生生活中尋找到的,因此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境,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學生對知識學習的陌生感,另一方面還能夠在課堂開始的階段就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發揮自身的學習主體作用。
例如,在進行“小數的加減法”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筆者就會通過多媒體創設出這樣的一個情境:“小紅去超市買東西,一共買了5.6元的東西,他給售貨員10元錢,你知道售貨員應當找給小紅多少錢嗎?”根據這一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境來進行新知的導入,這樣既能引出本節課的知識點,還能夠讓學生根據情境進行討論,激活數學課堂。
二、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知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小組內部的互相交流和探究,驅動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還能夠使小組之間的學習成果進行競爭,激起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查漏補缺,還能夠實現課堂教學的知識再現,引導學生充分探究。
例如,在進行“鐘表的認識”這一知識點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筆者就會根據學生的數學基礎、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興趣來進行合理的分組,保證每個小組都有一個“領頭羊”來帶領整個小組進行學習。其次筆者在課堂上會通過多媒體展示一組鐘表的圖案,讓每個小組進行讀數。最后比拼各個小組之間讀數的準確率以及用時的長短,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小組學習中,還營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探究氛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三、師生互相交流,構建知識框架
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教師應當打破傳統教學對師生之間交流的束縛,應當在積極地建立一個開放性課堂的同時促進師生之間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并且能夠對本節課知識進行交流,這樣不僅能夠讓教師充分把握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能夠讓教師調整教學進度。
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首先筆者就會引導學生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面積計算做出回憶,然后進一步引出多邊形的面積計算。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積極地和學生交流多邊形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并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讓學生能夠積極研究。這樣不僅能夠通過交流引導學生學習,還能夠讓學生形成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構建學生自身的框架。
四、鞏固能力發展,完善基礎體系
拓展鞏固是學生課堂知識理解的重要保證,也是促進學生在課堂上深入思考,深化知識掌握的重要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練習來引導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
例如,在進行“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鞏固學生課堂知識能力的時候就會借助現代信息手段,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題目,然后讓學生根據微課完成導學案中的基礎題目,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完善思維導圖,尋找本節課的知識點和學生學習知識之間的聯系,形成學生的聯想記憶。
五、隨堂測驗總結,發展綜合能力
隨堂測驗總結是對整節課的總結,教師應當積極地檢測題目的設計和題目涵蓋的基礎知識,有層次地引導學生。教師還應當運用靈活的檢測方式,做到隨堂檢測的精講精練、有趣實用。
例如,在進行“分數的四則運算”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隨堂測驗環節就會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進行答題,這樣能夠及時通過學生題目回答的正確率和用時來判斷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幫助教師尋找學生的知識薄弱處,及時發現教學問題,并且根據反映出的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措施。
五步教學法構建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不僅能夠極大地提升教師的教學效率,還能夠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驅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開放性課堂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彭亮華.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五步教學法[J].師道:教研,2011(11).
[2]莫小平.數學教學中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培養與五步教學法[J].科技信息,2009(24).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