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嫻
摘 要: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德育效果的好壞。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奉獻出自己的愛心,是保證德育效果的必要條件。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研究方法,結合多年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從教師在學生德育過程中的作用的角度出發,建議加強師德修養,以身作則,從而促進德育效果的改善。
關鍵詞:師德修養;素質教育;以身立教;為人師表
一所學校可以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道德、知識、身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意識和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素質教育若離開教師就談不上實施,只能是紙上談兵,教育成效系于教師的素質狀況,這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科學藝術水平和自身的基礎水平對實施素質教育起著直接的作用。
一、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這是戰國時期唯物主義哲學家荀況總結的智慧。
教師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發展人類智慧、塑造人類靈魂、影響人類未來的巨人,肩負著維護人類生存、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任務,是人類社會延續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它是過去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教師就沒有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師德修養是教師職業道德的關鍵
歷史進入了新的世紀,新時期為師者肩負更偉大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教師應從師德上去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新觀念,調節自我,完善人生,勇立潮頭,迎接新時期的新挑戰!
在論及新時期教師的職業道德時,我們認為應當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規律,教書育人
遵循規律,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我們要不折不扣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教育目的,堅持面向全體,堅持全面發展,讓學生能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的原則。而全面發展,可理解為綜合素質教育,也就是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知識、技能素質等全方面發展。當然全面發展同時包含著個性和特長的發展。我們應該造就生動活潑、主動的教育教學環境,鍛煉和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讓他們成為學習過程的主人。我們一再強調要“減負”“全面開展素質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此。
2.忠于職守,奉獻愛心
忠于職守是一切職業道德的共同要求。為師者須忠心耿耿地把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教學工作。首先明確教師職責,且竭力履行職責。而這職責,較大程度地表現為對學生的愛。反之,工作不安心,不負責任,懈怠或玩忽職守,則無利于黨和國家,無利于人民的事業,誤人子弟,成為歷史的罪人。我們提倡“視學為子”,教育專家丁有寬老師說得好,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尤其對學困生的愛,我們能做到偏愛學困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一分為二,挖掘閃光點”“表揚代替批評”“關心、愛心、信心”“成功教育”嗎?眾多轉變后進生好的經驗,無不源于“愛心”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這一切,丁有寬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3.嚴謹治學,不斷進取
教師肩上的責任是造就人才,嚴謹治學,不斷進取是教學的需要、育人的需要,是師德責任感的體現。為師者只有良好的愿望而沒有真才實學是無法完成本職工作的。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決不能只有半桶水。因此必須要認真地鉆研業務,明確教育目的。積極開展教學改革,不斷地提高自我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尤其是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教育手段現代化、信息化的大潮一浪高過一浪。我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更新觀念、虛心學習、不斷進取、精益求精、完善和充實自我,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完成新時期賦予我們培養新一代的使命。
4.嚴以律己,為人師表
教師育人的主要手段是言行一致。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嚴格依法,以身作則。這是師德的一個重要規范,也是教師形成威信的必要條件,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證。為師者的思想品德、治學態度、言行舉止,對可塑性、模仿性很強的青少年學生,起著直接的影響和熏陶作用。先輩們說得很好:“他的身體是正確的,沒有被命令去做,它的身體是不正確的,盡管它的秩序沒有遵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以身立教,以教人者教己,其揭示了嚴以律己,為人師表的實質和作用。
三、教師應做到愛職業、愛學生
從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到現代名師斯霞的“沒有真正的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再到全國特級教師丁有寬老師的“愛心是根,科研是本”等等,這些歷來受到人們所贊賞的教育思想,告訴我們,作為教師應視學如子,關心、愛護他們,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一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那么,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怎樣去愛職業、愛學生,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看法:
1.熱愛本職,熱愛學生,尊重學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為全體學生全面發展服務的,要對學生的未來和一生負責!這樣的教師不僅應該是知識淵博的智者,而且應該是一位啟蒙的導師。
教師是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德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老師就是愛學生,這種愛是困難的,是毫無保留地付出的;教師熱愛孩子,是始終如一的,不可移易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要做一名名副其實的人民教師,必須具有熱愛孩子、偏愛學困生之心。
熱愛學生是我們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條件。怎樣熱愛學生?我們要愛所有的學生,既要愛好學生,又要愛學困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自尊,讓他們充滿生活的希望,增強信心,不斷增添勇氣和力量。我們越是尊重他們的自尊心,他們就越能發揮出潛在力量,在各方面不斷取得進步和成績。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不能對孩子實施“嚴厲申斥,大發雷霆及強制手段的教育,因為這些辦法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只能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但目前還有不少教師違反這些教學原則,犯錯誤的學生總是受到嚴厲的訓斥。由于學生心靈受了創傷,缺乏上進心及積極性。十幾歲的孩子們正處于他們最年輕的時候,自尊心特別強。作為教師,要注意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堅持正面教育,以鼓勵為主,啟發和引導他們自尊自愛,使他們平等相處,互相幫助,發揚優勢,克服缺點。只要教師用一片愛心來對待學生,就能夠搞好德育工作,培養出良好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者和接班人。
2.要具備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
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學習。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只有具備了知識,才能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
因此,教師應努力掌握課程的專業知識,掌握課程大綱中規定的所有教學內容。但是教師要教好功課絕不僅限于此,他必須具備比較深厚而廣博的知識。教育實踐證明,教師的文化知識越豐富越深,他們就越能在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避免出現“按教科書教”的現象,可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老師所知道的應該是他在課堂上所說的十到二十倍,這樣他就可以自由地處理教材了。在課堂上,他能從大量事實中挑出最重要的事實。”因此,老師除了專業知識有一定的深廣度外,也要知道一些鄰近學科的知識,要終身學習,用新的文化科技成果豐富教學內容,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
總之,作為一名教師,應該不斷地加強師德修養,不斷學習,不斷進取,不斷磨煉,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偶像”、家長心中的好老師。
四、教師師德的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特征
“我們認為教師應該以身作則”,著名的現代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僅要“說、教”,還要“用自己的經驗來教”。更重要的是要以教師良好的道德行為來教育學生。
教師育人的示范性和肩負的特殊使命,決定了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特殊要求,從而形成了教師道德的重要特征。
首先,教師育人的對象是一個有思想、情感、理性和個性的人,一個正在成長和發展的活著的學生。
其次,教師育人是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成為學生的模范。教師育人意味著除了使用教材和其他物質外,主要利用他們的心理素質、知識、能力、道德品質、情感心理進行教育,尤其是教師的道德素質在教育過程中起著特殊的作用。
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跨世紀人才,教師本身就必須首先成為“四有”人才:沒有理想的教師不可能培養理想的學生,沒有高尚人格的教師不可能培養高尚人格的學生,沒有淵博的知識的教師不可能培養知識淵博的學生,沒有紀律的教師也很難培養有紀律的學生。
五、以良好的師德促進德育的效果
我所在的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堅持“以德育為首、保證基礎,體藝見長,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發展和創新、務實的精神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德育工作。
抓課堂,促進德育與各學科有機結合是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主動、科學、藝術地滲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學過程的德育是多學科、多方面、長時間鑄造靈魂的工程。雖然以品德課為主陣地,但還需要與班級工作、少先隊活動以及各學科教學有機結合,盡可能將課堂上講的道理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因此,我校采用依據教材,找準結合點,教師發揮各自特長的德育滲透方法,把德育內容分解,貫穿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
我在活動課上做“火線救護”的游戲時,先把學生帶入戰場的情境,讓學生把自己當作一個戰士,通過對比使學生懂得了要互相幫助,培養其不怕堅苦、戰勝困難、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質,懂得了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通過開展“比一比誰的生活最儉樸”活動,使學生認識到比吃穿是一種奢侈行為,危害極大,儉樸是一種優良傳統和美的行為,應該養成儉樸、節約的好習慣……抓規范,促使日常行為養成教育順利開展。周一升國旗時,老師先做示范,做到集合快、靜、齊,升旗時同學生一道肅立、敬禮,唱國歌也富有感情、聲音嘹亮,讓學生在嚴肅認真的氛圍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課堂教學訓練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上課時舉止合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會學生從小學會做人,做社會的好公民為養成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為養成教育的內容,堅持高標準,低起點,嚴要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一般人認為是最不起眼的小事抓起,加強行為訓練,為了讓學生將所學道德準則落實、內化和貫穿到日常生活學習之中,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行為指導,并伴之嚴格的訓練。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10.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小學班主任工作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小學教育教學常規講座第一版[J].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0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