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和蓮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情境教學法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與對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一改傳統教學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符合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方法策略
當前,將情境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相結合已經成為教育界公認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方式將教育學與心理學有效結合,通過對學生的個性特點、認知特點以及學習能力的分析,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加深學生對語文藝術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方式進行探究,以期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落地生根”。
一、創建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
培養學生學習情趣,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將知識的學習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結合,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對學生現實生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的教學情境,同時兼顧所創設情境的藝術性,達到既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能夠引導學生將所學語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進行具體的情境設計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周圍可利用的教學設施以及容易獲取的物品,一方面促進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起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與感受生活的作用。比如在教學《花的學校》一課時,我們認識到這篇文章通篇都在使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就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們便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與他們生活相關的情境來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識。首先,讓每一個學生利用家中現有的容器,在家長的幫助下裝上花土,然后為每一個學生發一包生長周期較短的花種,讓他們種在自己的“花盆”里,然后提醒他們定期澆水,在澆水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這些花種子不斷地生根、發芽,最后開出美麗的花朵。然后結合文章所描述的內容,讓學生認識到他們的小花盆便是花兒的學校,每天澆的水便是滋潤花兒的雨水,他們奮力地向上生長,便是著急回家見自己的媽媽。如此,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夠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通過氛圍渲染創設教學情境
氛圍渲染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通過語言描述、聲音傳播、畫面播放等,將文章內容再現,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進而達到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內容,是一種情境交融的學習方式。比如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詩時,我們便可以為學生播放最近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節目中對于這首詩的音樂改編,然后讓學生在這經典與現代相結合的樂曲中深情地朗讀這首詩,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象和磅礴氣勢與作者所受到的心靈震撼,悟出登高望遠這一樸素而深刻的道理。然后讓學生在悠揚的歌聲中默默地誦讀這首詩,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來表述這首詩,從而讓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體會這首詩中所蘊含的詩人豐富的情感。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精彩視頻,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去,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很多對英雄人物的描寫,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播放英雄人物的影視作品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英雄人物的了解與認識,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內容。
三、通過講故事創設情境氛圍
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不僅要仔細研究教材中的教學知識,還要能夠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來引出課本所要講述的故事。小學生對于故事天生有著極大的興趣,因此,一個科學、有趣的故事,可以起到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以及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通過講故事來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故事中去,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來自語文學習的興趣。比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時,在課堂開始前,我便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故事情境:一年一度的期末考試要到了,學生既緊張又興奮,興奮的是考完試他們就可以放假了,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玩耍了,緊張的是他們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最終檢驗的時刻就要到了。可是,就在這時候,小明提前準備的考試要用的鉛筆竟然落在家里了,這時候你手中正好有兩支鉛筆,你非常非常喜歡,那么這時候你應當怎么辦呢?學生紛紛地說,借給他一支。于是便引出了關于團結互助話題的談論,進而引出文章中對于小公雞與小鴨子團結互助的描寫。
綜上所述,在現代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的背景下,作為語文教師就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阻礙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將情境教學模式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之中,提升語文課堂對小學生的吸引力,培養學生語文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感悟能力,從而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任繼玲.帶領學生走進情境教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究[J].陜西教育(教育),2015(5):20.
[2]柴敬華.情境交融、思維碰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之探索[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3):12.
編輯 溫雪蓮